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 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成唐楷之大貌。五 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微期。书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未能突破晋唐楷书已有的格局。"书圣"-- 王羲之
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 掩,不为世人所重。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 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 墨迹可以让你对"精彩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中国 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
欧阳询--欧体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体并驾齐驱。
柳公权--柳体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懿宗咸通六年(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楷书家。
颜真卿--颜体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 山东临沂)。书史亦称颜鲁公。为人刚直不阿。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颜真卿自幼学书,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8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
赵孟�\--赵体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二王行书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我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第二类为行楷作品,如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其行书作品中笔墨技巧最为严谨精到的一类。第三类为后人集字作品,如怀仁堂集字《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行书用笔流畅圆转,从容平稳,醇厚典雅,细腻流美,富于变化,气韵生动,耐人寻味。学习王羲之行书成功与否的标志,看你能否获得王羲之那细腻的用笔动作和气韵生动、耐人寻味的线条效果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其书法早些时候师从父法,尔后师从张芝,并能自成一体,且与父齐名,后世称之为“二王”。其传世作品有《中秋帖》、《鸭头丸帖》等。王献之行书神韵清雅洒脱,用笔随意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颜真卿行书《祭侄稿》颜真卿(709-785)是我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宋人尚意书法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873-954)传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行楷书的代表作。《韭花帖》体态整洁秀雅,二王书风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其善移点画,大胆布白,似斜反正,行气宽松,疏敛淡远,肆意洒脱的经典书风,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一反《韭花帖》内敛神韵而景象极为茂盛。此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笔势纵肆,清逸飞动,风格各异,审美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杨凝式是唐宋间的过度书家,更是承唐启宋,为后人打开尚意书风奠定了基础。然而,能够开启宋代尚意书风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功绩,而是整个时代人的共同努力,比较突出的有:李建中、蔡襄、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其中苏轼(1037-1101)的书法成就最高,又是尚意书风的领袖人物。古意平淡的赵孟頫董其昌学习行书,“二王”无疑是正脉,偏离这个主线,凭小聪明走捷径的,大都易犯轻浮急噪、浅薄无知的毛病。赵孟頫与董其昌,是“二王”正脉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赵孟頫(1254-1322)的意义在于自宋以后,书法界普遍存在着“重意轻法”的问题的时候,赵孟頫向人们提出了反思,他提议要复兴魏晋古法,大胆地打出了“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为大开元明书法新风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为所囿。赵孟頫早年取法唐宋,中年取法锺王和智永,晚年取法李邕。他的书法宛如一位风流潇洒的江南才子,很优美又很恬静,姿态风雅如绅士。从他那楚楚动人的风格看,用笔是那样的酣畅流利,学识是那样的渊博,处处娴熟完备,得心应手。他的书法华丽而而不乏骨力,艳丽而不妩媚,潇洒之中而见高雅,秀逸之中而见清气,是十足的“中和之美”的风格,是十足的深厚功力和富有学养的完美的统一。他在点画的处理上,表现得是那样的圆满而精致,虽粗细均匀,但婉转丰腴,妍美绝伦。他在结体上,表现得是那样的平稳端庄,虽没有欹斜不正的字形,但很重视点画之间的搭配,无论是上下承接,左右向背,还是大小、疏密、开合、收放、平和、匀整,都是那样的得体。董其昌书法神逸淡雅,润泽耐看,而无尘俗之气,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他崇尚天真清淡,喜用淡墨,并以为“字之巧妙在用笔,尤在用墨”,故而使自己的作品显得格外的秀逸、清雅。董其昌虽然算不上是一位书坛的创新派,但他的确是明代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家。董其昌的开宗立派,体现在古典书法的神韵、笔法和墨法上。他精通禅学,并以禅理悟入了书法,强调天真烂漫,强调平淡,强调秀逸儒雅,强调韵、法、意三者互兼。写自己的字。有人以为这样的临法很不高明,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董其昌是一位大师,作为一名大师,不可能不知道临帖要追求形神俱得的道理。言外之意,他是在追求字的神采,是在追求字的清远、真率的艺术境界。董其昌的书法,既不是徐渭的狂放,也不是王铎的肆意,而是自己独有的一种温文而雅的、文质彬彬式的古典传统式的卫道士。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现,他为明末形成的书法流派,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先导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笔,并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何为起,何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皆信笔耳。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努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讲究,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学书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头的表现。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虚和取韵,志在追求明净爽洁、清润闲逸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疏朗畅达,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气脉贯通,绝不流露出一丁点的浮躁之气,是书坛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月赋》、《解学龙告身》等。明清时期的行书名家明清时期的书法,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其中较为著名的书家有黄道周、王铎、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张瑞图、倪元璐、何绍基、杨守敬、傅山、赵之谦等。在明代书法家中,黄道周(1585-1646)的行草书对当今书坛的影响很大。当今书坛巨匠潘天寿、来楚生、沙孟海,都对黄道周风格有过深入的研究。黄道周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与王铎、倪元璐被誉为“三狂人”。黄道周除了行草书很突出以外,他的小楷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在他的书作中,有“间出己意”的创造精神,更有浓烈的传统功力。他的小楷取法锺繇,一变锺繇严整规正之风,而突现随意不羁的风格。在他的其他书作中也不难看出,除了有锺繇、王羲之意韵外,还有许多圆润的隶意。许多人以为写字要秀,要挺拔。孰不知,太秀了易犯纤弱的毛病,太挺拔了易犯板滞的毛病。其实,纤弱和板滞,正是学书的两大痼疾。对此,黄道周认为:“书字以遒美为宗,加以浑深,不坠佻靡,便是上流矣。”他把书法艺术与个性风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点画又辣又润,又厚又健,既古质又酣畅,既曲雅高古又不拘泥于规正,既流利痛快又包蕴古法,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他的行草书,笔法圆劲,浑厚而迅猛。点画厚中见健,润中见辣,于凝重中见灵动,于间断中见呼应。并着意于以隶意取横势,志在追求高古和典雅。又以章草的古质酣畅为性情,追求巧妙的波动之势。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既不追求平整规矩,又不放纵自己的才情,而是把二王的笔墨技巧和行草书善于变化的神理相默契,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创造性还表现在章法布局的处理上,一反传统地创造了一种行距扩大,字距紧缩,贯串成行,字形倾斜的独特的形式美,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他的行笔是一气呵成的,是一以贯之的,毫无停留和滞笔的感觉,加上字字俯仰照应,摇曳跌宕,使整个章法清新活泼,精、气、神饱满充足。当前,学黄道周者众多,然学好者甚稀,尤其是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许多人只知依样画葫芦地学其奇、学其险,往往陷于狂怪,这是学黄的人一定要引以为诫的。其代表作有《洗心诗轴》、《山中杂咏》、《增诗轴》。生于明万历年间的王铎(1592-1652),是一位诗文书画兼善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赵董书风笼罩的时代,尤其是董派书法盛行的时候,人们竟相争尚柔媚,特别缺少奋发雄强的气概。在这种情况下,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以雄强豪迈的书风,力反时流,标新立异,名震书坛。其中,王铎最为杰出。王铎书法取法于“二王”脉系诸大家,以“二王”、李北海、米南宫为主轴,行草书自“二王”出,正书自锺繇出,虽学锺王而能自出新意。王铎极力反对学时人书法,极力反对追随流行书风而提倡取法高古。他说:“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重力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王铎强调,学书必先继承传统,只有在对前人作品精细研究以后,才有可能萌生创作的意念。学习书法,要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如果不能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即使化几十年的功夫,最终也不能走入正道。在“古”字上狠下工夫,还要注意一个怎么学的问题。王铎善于学古,但他更善于变古而出新,不被古法所拘束。王铎早年学“二王”帖学,后来参透古碑,并把帖学和碑学进行柔合。尤其是在学习了米芾以后,他又能创造性地变化和发展了米芾的笔法,既与“二王”拉开了距离,又与米芾保持了相同的精神风貌。然而,在方折劲挺和起伏跳荡方面,王铎又远远胜过了米芾。王铎在行草书方面的成就为最高,他的落笔非常夸张,翻毫运行自成新法,时而圆,时而方,时而正,时而侧,时而锋芒毕露,似乎点画狼藉而酣畅淋漓、性情尤佳,时而楷法森严,格调平静而笔墨变化、清新爽朗。刚健的线质,跌宕的起伏,激越的性情,饱涨的墨韵,点画的圆润,结体的疏密,和谐的律动,使得整幅作品空间灵动,水墨交融,筋骨老健,无论是笔墨还是章法,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王铎的行草书,在结体上疏密恣性,缠绕相续;忽大忽小,随意挥洒。在字与字之间,内在的气势紧紧相连,字形时见平稳,时见奇侧,时见险情,以成悬念。整幅作品满纸烟润,飞白自然,委婉若动。王铎的行草书作品较多,如《忆紫山作诗轴》、《触意之二首诗轴》、《枯兰复花赋》总之,明代书法盛行的是帖学,由于董其昌的推动,书法更趋于技巧化、个性化,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如祝允明、文征明、张瑞图、倪元璐等。祝允明书法既有王字的雄逸流便,又有米字的潇洒多变、黄字的劲爽舒展、怀素的圆劲奔放。然而,祝允明书法的最高成就是草书。文征明的行书,尤其是小行草书最为精彩。张瑞图的行书有一股子奇逸之气,他下笔斩钉截铁,大胆运用侧锋,神妙无比。他的行书,恣意而有法度,起伏顿挫擒纵自如。转折处常常笔锋反折而过,富于较强的节奏感。在结体上,他又努力打破端正和匀称的常格,以偏代正。时而左右错落,时而避让穿插,时而舒朗而宽绰,时而紧敛而结密。在章法上,他的字距特密,行距特疏。特疏的行距,正好为字势左右参差、错落、宽绰、结密服务留有馀地,从而使自己的章法呈现出“纵向紧密、横向舒朗”的对比性,产生了强烈的律动和反差。倪元璐的行书也颇具特色,用笔爽快,挥运之中加以明显的涩笔,用墨之中浓淡枯湿自然相生。在字形结构上,常常把字的右上角部位微微耸起,把字的左下角部位微微伸长,字势奇宕险绝,节奏感十分强烈。至于清代书法,就帖学而言,由于官阁体的盛行,书法艺术可以说是走上了穷途末路。然而,清代书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契机,那就是有大量古代碑版出土,使得不少有识之士终于猛醒,在他们的大声疾呼和倡导下,清代书法则走上了一条大兴碑学的道路。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另分为e68a84e79fa5e98193330“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书法分真、 草、 隶 、篆四种格式,"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书法书体:楷、行、隶、草、篆五大书体。另:魏碑、章草等。
【书体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古文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2、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3、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4、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5、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流利而不草率,工整而不拘束。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草书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字形相连、笔划飞舞、生动简约,最能充分抒发艺术家的豪迈情绪,体现创作者的个性风格。
隶书是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书法流派可分为碑学,帖学。
1、碑学
从书法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3》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
2、帖学
从书法审美上讲,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其书法属于“优美”风格。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
《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
扩展资料:
书法的审美:
1、整体形态美
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结体形态,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
就后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书体的影响,如篆体取竖长方形;二为字形的影响,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长方形的;三为章法影响。因此,只有在上述两类因素的支配下,进行积极的形态创造,才能创作出美的结体形态。
2、点画结构美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中国字的部首组合方式无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
这些原则主要是比例原则、均衡原则、韵律原则、节奏原则、简洁原则,等等。这里特别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则,其中黄金分割比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例,对点画结构美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