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出自孔子。2、《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出自《易传·系辞》上面的话有你所要提问的意copy思。3、《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zhidao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周易》中闪烁着许多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郭沫若曾说,《周易》中的思想,是一个辩证的观察。《周易》中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
第一,变化与革新的观点。《周易》的“周”,指周遍、周流;“易”,指变易、变化。《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这就是说,《周易》所体现的道,经常变迁,变动而不固定,周流于(封的)六位,或上或下无常规,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不可当成不变法则,唯有随爻之变而有所(生成)之卦。这里,变一爻而动全卦,说明“动则变化”,是六十四卦每卦的基本特征。所以《周易》是通过占卜达到预测天时、人事吉凶变化的规律。认为变化总是好的,强调人要“日新”。“变通”。指出:“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下》)。又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象辞·革》)这就是说,天地发生变革,才有一年四季的形成;南汤革夏桀的命,周武革殷纣的命,都顺应了天和人的变革要求。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变革”、“革新”的概念,意义重大。
第二,矛盾对立及其转化的观点。变化、革新的动力是什么?《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就猜测到了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阴阳的内在矛盾和刚柔对立的相互作用。比如,八卦就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四对矛盾。判断卦象的吉凶,首先就要看是否真的构成一对矛盾,而且相互交感。好比泰(@)卦,地在上,天在下,地象征(表现出来的迹象、现象)阴气,阴气是下降的;天象征阳气,阳气是上升的,这里阳升阴降发生了矛盾和交感,所以泰卦是吉卦,泰就是安泰、通顺。与此相反,否(奏)卦,天在上,地在下,不发生矛盾,不起交感作用,所以否卦是凶卦,凶就是不安、不通顺、不吉利。又如既济(@)卦,是吉卦,因为水性润下而居上位,火性炎上而居下位,水火交感而生变化,卦名既济,就是顺利、成功。与此相反,未济(雾)卦,火在上,水在下,两者不起交感作用,卦名未济,就是不顺利、不成功。
《序卦传》又说:“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这就是说,物不是始终通,也不是始终否。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是无穷的。在《易传》中还揭示了“物穷则变”、“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转化的规律。在《象·传·乾》中强调了“天行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9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从转化论引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第三,事物变化的渐进、积累的过程。事物变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人们应如何适应变化的规律?《周易》揭示了事物由微而著的过程。认为事物的变化都从微小的变化开始,通过逐渐积累,形成巨大的变化,因而人们应“防微杜渐”(《易传》)。还举例分析“履霜,坚冰至。”(《易经》)也就是说,当你踏着霜的时候,水结成坚冰的严冬就会到来。这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如此。比卦的卦辞就有:“不宁方来,后夫凶。”这就是说,不安宁的事情刚刚发生,随后就会出现更大的凶险。《系辞下》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经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其意是说,善事不积累,不足以成名,恶事不积累,不足以毁灭自身。小人将小的善事视为无益而不去做,把小的恶事视为无伤害而不去掉,所以恶行到无法掩盖,罪大恶极因而不可解脱。《文言·坤》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其意是说,积善之家,必定福庆有余,积不善之家,必定灾殃有余。大臣杀掉国君,儿子杀死父亲,这并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而是由来已久,渐积而成的。这里讲的“积”与“渐”,都是变化的过程,提醒人们要“防微杜渐”、“积善去恶”。在《系辞下》中就讲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也就是说,危险,是来自只想安其位;灭亡,是来自只想保全生存;祸乱,是由治而不当引发的。所以,君子应居安而不忘危险,生存而不忘灭亡,太平治世而不忘祸乱。只有这样才能身体平安而国家保全。
以上是《周易》中辩证法的闪光点,它反映了当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系辞下》),即天下万物本同归(于一)而道路各异,(虽)归致于一,但有百般思虑的政治局面。《周易》中这种殊途同归、百般思虑的辩证性思想火花,颇有启人思考的哲理。所以,封建时代的学者写了不下3000种有关《周易》的著作;现代的顾颌刚、郭沫若等学者扫除了《周易》中的唯心及形而上学的迷雾,研究了其唯物与辩证的合理内核;国际上的“《周易》热”也已兴起,尤其在欧美影响已久。
意大利的利玛窦早在1582年来华传教时就把《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译为西语;康熙年间,在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就论述了《周易》六十四卦及其意义,成为最早向西方介绍《周易》的书;法国耶稣会士白晋1688年著有《易经总旨》,并与德国的莱布尼兹多次通信中认为伏羲发明的阴阳爻、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概括了中国古人所掌握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以及音乐等领域的全部知识。莱布尼茨读《易经》后,赞叹不已,他认为八卦的排列,是人类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数学上“二进制”的思想,这是一个惊人贡献。鸦片战争后,《易经》已有英文本(1876年麦克译)、意文本(1889年赫勃莱克斯译)、法文本(1893年霍道生译)、德文本(1924年卫礼贤译)。当代的电子计算机就是以“二进制”数学为基础的。马克思在评论19世纪欧洲的《国家报》用统计学观点看待社会问题时说:“深刻理解统计的意义的‘国家报’,不仅把自己同中国人并列,不仅同宇宙的统计学家毕达哥拉斯并列……”这里说的“中国人”,就是指的《易经》,堪称为“宇宙的统计学”的也应当首推《易经》。当今西方公认的易学权威是卫礼贤的儿子卫德明,他的代表作《关于(易经>的八篇报告》成为西方人学《易》的入门教材。
“时也势也”是:是感叹之意,大致是说我已经努力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使得事情不如我所预料的发展,相近的说法还有时也运也命也。
通常都用在英雄末路的时候,这个词一般用于对某历史事件发生后的总结评价语里,不过要指出的是,这个词多少含有唯心的成分,所以古书常见,现代作品里用得很少了。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的意思是其表现形式变化多端,充满整个宇宙,上下无常,刚柔相互变动。
此句出自《周易》,原文为: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译文:《易经》这部书不可远离,也就是说不可不读,因为它是讲客观规律的,尤其是它所讲的根本规律,其表现形式变化多端,充满整个宇宙,上下无常,刚柔相互变动,对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2这些变化,都不可把它看死;
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而必须要把这一根本规律看成是不断变化的,它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与条件,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作用。只有这样理解,才算是把握住《易经》的真髓。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