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答案D
此题不是对荀子的话语进行理解,而是对“行”进行理解。荀子所说的“行”是指实践,不是指认识,故不选C项。A、B两项虽然也是实践,但不是实践的全部内容。
荀子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认为:“不闻百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明也,因知度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荀子还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道的实践是学习和认知的必然归宿,不闻不见之道,不是真正的仁道,它的实行终回将以失败而告终。我们应努力去践履正道,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不去努力实践,仍然达不到答目的,再小的事情,不去做永远也不会成功(《荀子·修身》)。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儒效》
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6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