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五戒十善和十恶五逆 请详细的介绍下

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五戒十善和十恶五逆 请详细的介绍下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就是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辗转轮回: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6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详细请见: http://www.buddhist-edu.net.my/BuddDatabase/FoXueWenJi/ShengYan/XueFoQunYi/ShengYan004Content.htm 参考资料:圣严法师 正信的佛教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十恶原来称“重罪十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中,是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归纳成十条,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为重点镇压对象。到隋唐时,定型为“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1.谋反
  妄图推翻政权,即夺皇帝位。古文是“谋危社稷”,国家通称社稷,代称君主。
  2.谋大逆
  图谋毁坏皇室的宫殿、宗庙、陵墓。
  3.谋叛
  即预谋叛国,投向敌对政权。
  4.恶逆
  殴打或谋杀父母、祖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5.不道
  杀死一家没有犯死罪的三人。
  6.大不敬
  触犯皇帝尊严地位的七种犯罪,例如,盗窃皇帝宗庙的用品、现用、备用和用过的物品;医生没有照药方为皇帝配药;御用船造不牢固的;诽谤皇帝;对抗皇帝使臣等。
  7.不孝
  控告、咒骂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健在时分家,不供养祖父母、父母,诈称父母、祖父母死等。
  8.不睦
  谋杀五服内的亲属,殴打、控告丈夫,殴打其他亲属等。
  9.不义
  杀死长官或老师、长辈等。
  10.内乱
  家族内的乱伦,奸淫近亲。

  如果犯了十恶中任何一条,一般是不赦免的(包括皇帝下旨赦免),即俗话说的“十恶不赦”,但也不绝对,有的罪名是遇到国家大赦时改变处死方式,有的则改判流放。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38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暗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五逆】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部分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低级。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遍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遍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如花是什么动物? 什么动物可以用如花似玉来形容 如花似玉指什么动物 什么动物如花 你离开我的哪一天,泪流满面是什么歌 有没有哪首歌,听得你泪流满面? 你对我人在这里却心在那一边是什么歌 我泪流满面是什么 差强人意是什么意思? 差强人意和强差人意在解释上有何区别? 强差人意是什么意思 “强差人意”是什么意思? 书法对以后有用吗? 书法艺术是什么? 什么是书法? 中国书法有哪几种书法? 人有没有前世今生来世? 人死了会有轮回吗?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 求电影《万能钥匙》结局的意义 关于电影《万能钥匙》结局的问题、 万能钥匙这部电影结局是什么意思 电影万能钥匙最后的结局什么意思,没看懂 小心翼翼还有词语 小心翼翼类似的词语 类似小心翼翼的词语 像(小心翼翼)这样的词还有哪些? 带有书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书的成语有哪些 “书”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书的成语有哪些 如花似玉的英文怎么说 提倡用英语怎么说 将一句翻译成英文 中华烟用英语怎么说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我要下载一个万能钥匙 下载万能钥匙 万能钥匙怎么下载? 怎样从手机上下载万能钥匙 怎样分清陈式太极拳手型的顺缠和逆缠呢 陈式太极拳顺缠与逆缠的手指怎样领劲和如何配合呼吸 太极中的顺逆缠丝是否都是右手顺时针方向 陈式太级拳顺缠、逆缠是什么意思?谁能告诉我 请问 禽兽还是禽兽不如,这真是个问题 禽兽不如是什么意思? 禽兽和禽兽不如的故事是什么 禽兽不如是什么意思? 双口usb充电器,一个2A .一个1A,同时充两个手机,两个... 双口的在充电时两个usb一起插进去每个插头的输电量是不是2... 双口USB充电器有什么不同 双口充电器能同时给两部手机充电吗 是不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