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多啊
、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5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见贤思齐
发 音 jiàn xián sī qí
注释:见:看见 贤:有道德的人 齐:看齐
释 义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指十分有上进和积极心。
出 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 释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
祸起萧墙( huò qǐ xiāo qiáng )
释义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出处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民国演义》第八十回)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 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和言善语的意思是用温和的言辞和善意的话语对待他人,是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和:平和;言:言辞,言语;善:善良。
和言善语,读音为hé yán shàn yǔ,联合式;作状语;含褒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2义,把自己需要的东西,首先慷慨地奉献给别人,表达的是一片善心和好意。
语出明代周希陶《增广贤文》的谜面,原文是“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后演变为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意思是一句给人安慰鼓励人的话,可以温暖三个月的冬天,而一句不合时宜的伤人的话让人在六月夏日也觉得寒冷。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和风细雨,读音是hé fēng xì yǔ,和煦的风,细细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而不是用武力来解决。我们主张和风细雨。”
2,平易近民,读音是píng yì jìn mín,解释是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意思是平易近民的人,人民也会归顺他。
3,和善可亲,读音是 hé shàn kě qīn,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六年级语文(苏教版)下第七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见聂将军和善可亲,便接过梨子,慢慢地吃起来。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是有过的,只不过圣贤们常闻过则喜,常闭门思过,常改过自新。圣贤最怕是有过不知,孔子曾说:“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古语说:“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圣贤们在不断思过中求得自新,行为坦荡磊落,有过也是君子之过,好像日月之食,不伤大雅,而能使众人仰视。弘一法师就是常常思过之人,他曾在厦门妙释寺作过一篇题为《改过实验谈》的演讲,将自己修省改过的经验归结为十条:一曰虚心,二曰慎独,三曰宽厚,四曰吃亏,五曰寡言,六曰不说人过,七曰不文已过,八曰不覆已过,九曰闻谤不辩,十曰不嗔。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之难,常人能做到十之三四已是很不错了。对照弘一法师的这篇讲演,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的为人之道,看看自己能做到几何。虚心二字看起来很好理解,做起来也不难。其实不是这样,这里所说的虚心有为人要谦逊的意思,但又不完全这样。更重要的是要承认自己有过,有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可以包容他人指出的过,才能真正改过。这一点很多人都是可以做到的。慎独是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的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其意思是一致的。孔子在《大学》、《中庸》都多次提到“君子慎其独”。慎独,是需要坚强的内心意志来支撑的。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或许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但在没有人知道,在失去了关注的监管的情况,我们是否仍然能够做到与人前一样?这一点很难,不要以为他人看不到,我们就可以放任一下自己,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古语云:“诚于中,形于外。”如果我们内心不诚,人前人后不一样,就必然会通过言语形体表露出来。因此,能够真正做到慎独真是不容易的。我曾经为自己镌刻过一块木匾,上书“慎独”二字,作为警示提醒自己之用,后来被朋友索走。虽然我在慎独上作过努力,其实是没有做到的。宽厚,就是说做人要宽容厚道,少行阴谋诡计、鸡鸣狗盗、坑蒙拐骗之事。为人处事,当有宽广的胸襟,接物待人,当有厚道的诚意。而且这种宽厚,不因他人的身分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当以平等平常之心同等视之。都说吃亏是福,但一旦真正吃了亏,让他人占了便宜,心里却总是不愤,总想要找个机会找回一些平衡,挽回一些面子。古人在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时说得非常形象:“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你若说凭什么他占便宜我吃亏,因为凡事不可能绝对平等,总有吃亏或占便宜的时候,如果他人占便宜时你不肯,你吃亏时你不让,总要争个高低,求个平衡,争来争去没有尽头,到头来两败俱伤,所以总得有个肯吃亏的。况且吃亏不吃亏,并不能只着眼于眼前,长远地看,或许就不是吃亏。退一步是吃亏,却赢得海不阔天高,肯吃亏失小利,却是真君子所为。弘一法师在改实验谈中,将寡言看得最为紧要。孔子说“驷不及舌”,可见人言可畏。其实我一直是主张寡言的,将自己别号取为不言斋主,将书斋名为“不言斋”,一则是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二则是取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但是不言并非不行,讷言其实更看重的敏行,凡事少说多做,不说空话。特别要做到群居守口,防止因言致祸。俗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要做到不说人过真正很难,没有说过他人之过的人甚少。我不是长舌妇,不喜欢搬弄是非,也不随便在他人面前说他人之过,但终究是说过的。虽然所说的都基于事实,绝无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9杜撰夸大,但经口口相传,谁知道会演绎成怎样?最终对他人声誉造成不小的影响,始作蛹者还不是你?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我们要做的,是少说、少传他人闲话,好好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好让人家也少在背后说你。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