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赵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年少时成为孤儿,且生活贫苦,由长兄赵振抚养。 赵抃潜心致志、努力学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6习,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中乙科进士。
进士及第后,赵抃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当时有人在大赦前伪造公章,在大赦后使用,执法人员认为他该死,赵抃说:“大赦前没有使用,大赦后没有制造,不该死。”终使罪犯免于一死。
其后历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并任泗州通判。濠州知州不按规定给士卒发放衣食等物,兵士扬言要兵变。知州害怕,太阳还未下山就紧闭城门不办公。转运使函令赵抃代他处理此事。赵抃到濠州后,像平时一样从容办公,成功安定濠州。 翰林学士曾公亮不认识赵抃,却举荐他为殿中侍御史。赵抃在任上弹劾不避权贵佞幸,美誉雀起,京师称之为“铁面御史”。他极力要求朝廷区分君子、小人,认为:“小人虽然过失小,也应努力清除;君子不幸犯了过失,却应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行。”
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张贵妃(追谥温成皇后)病逝,刘沆以参知政事职监办丧事,等到他为相后,仍兼监护丧事。赵抃认为这种一身多任有碍政体,又说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错失又多;宣徽使王拱辰与手下人都颇有不法行为;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遭弹劾众人都被罢免。
吴充、鞠真卿、刁约因制裁礼仪院吏佐,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为议论宰相梁适,相继被贬外出。赵抃为他们辩护,使得他们都被召回。吕溱、蔡襄、吴奎、韩绛出任地方官后,欧阳修、贾黯又请求出任郡官。赵抃向仁宗说:“最近品行端正之士纷纷出走,皇上身边的贤才如欧阳修这样的已没有几个。现在想到地方上去的人,都是因为他们为人正直,不事权贵。真令众臣伤心啊。”仁宗于是留用欧阳修、贾黯。 后获召入京,任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勾引退兵董吉在宫中炼丹,赵抃将其比之为于西汉的文成、五利,唐代的郑注等妖道,极力指斥其过失。
陈升之任枢密副使,赵抃与谏官唐介、吕诲、范师道共同揭露陈升之奸邪,认为他勾结宦官,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升迁。上书二十多次,陈升之因而被罢免,赵抃同弹劾者也一道被撤职,外出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治,赵抃为政严厉而不苛刻,将政令下达给各县令,层层监督,人自为治。各县令都愿意尽其力,监狱为之一空。岭外官员去世后,多半无法归葬,赵抃造船百只,告诫各郡说:“官宦人家有无法回家的,我都帮助。”于是来求助的人接踵而至,赵抃都给他们船只、盘缠。
后来,赵抃回京任侍御史知杂事,又改任度支副使,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前任宰相贾昌朝出判大名府,赵抃要检察府库,贾昌朝派人来劝告说:“以前的监司是从不检察我的库藏的。没有先例怎么办?”赵抃说:“魏郡不查,其他郡就不会服气。”便坚持检查,贾昌朝非常不高兴。当时,官吏因不能按期招募够义勇乡兵而受罚的已达八百余人,赵抃奉诏督责此事,回报仁宗说:“河朔地区由于连年丰收,所以乡民应募的少,请从宽处理那些官吏,等农闲时再说。”仁宗允准。受罚者被平反,义勇也招募足够。贾昌朝才羞愧地对赵抃心悦诚服。 宋神宗即位后,召赵抃知谏院。按照旧例,近臣从成都回来就会担负重任,必然去省府任职,不当谏官。众臣大惑不解,神宗说:“朕是想发挥他仗义直言的优点,将采纳他的主张,不是小看他。”赵抃谢恩时,神宗说:“听说你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政策宽松平和,也能任谏官吗?”不久,升任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神宗知遇之恩,朝政有不妥之处,他总是密启上奏,神宗也常亲笔回书予以褒奖。
王安石主政后,赵抃屡屡反对他的变法主张。韩琦也上书反映青苗法对民间的危害。神宗同宰执商量后,停止青苗法。王安石正在家休假,想辞官。赵抃说:“新法都是王安石创立,不如等他假满归来再说。”王安石回来后,推行新法更坚决。赵抃非常悔恨帮他,向神宗说:“制置条例司设使者四十余人,扰乱天下。王安石善于诡辩,刚愎自用,诋毁天下公论为庸俗,违背众议,欺瞒民众,文过饰非。近来谏官们多因说话无人听而辞职,司马光受聘枢密,不肯赴任。而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一时的财富利润是轻,人心的得失才是重;青苗使者的去取荣辱是小,左右大臣的取舍为大。现在因小失大,去重取轻,臣担心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
奏章上呈神宗后,赵抃恳请辞官,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杭州知州,又改任青州知州。当时京东旱灾、蝗灾,青州麦多,蝗虫飞到青州边境,遇狂风阻遏,都落水被淹死。 成都因为戍卒困扰,赵抃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再任成都知府。神宗召见时慰劳说:“还没有过从朝廷下到成都去的先例,你能为了朕破一次例吗?”赵抃回答说:“陛下的话就是法律,何必管例不例呢?”因而请求神宗允许他相机行事。
赵抃到成都后,政令相较上次更宽简。有个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喊他说:“我同你年岁相当,我单身匹马入蜀,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清廉谨慎威严地统率士卒,等戍期满,分得些余财回家,替妻儿考虑,岂不好?”人们欣喜地奔走相告,不敢再为恶,蜀郡一片升平景象。剑州有人伪造和尚的度牒,被告企图谋反,赵抃不将案件交给司法人员,而由自己判断,皆从轻处理。诽谤者诬告赵抃纵容叛党,朝廷取来审案记录一看,认为赵抃的判决都符合法律。茂州少数民族在边境抢掠后,害怕官府讨伐,请求投降,就绑了一个奴隶,想杀死后取血为盟。赵抃让他们改用牲口,放了奴隶,大家都欣然听令。 赵抃其后请求辞职回乡,改任越州知州。吴越地区闹饥荒,人口死亡过半。赵抃奋力救荒,治病救人,掩埋死者,使生者得以保全。让老百姓修城,以使他们得到糊口钱。又调任杭州知州,以太子少保之职致仕,其子赵屼被授为提举两浙常平仓,以便就近照顾赵抃的晚年。赵屼带赵抃遍游江南名山大川,吴人都感到自豪。
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享年七十七岁。神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十二月,赵抃葬于西安莲花山。
看不到图片,怎么说啊,
问题不大全,
再补充一下吧,图片发出来
【成语】: 斤车御史
【拼音】: jīn chēzhidao yù shǐ
【解释】: 斤车:隐喻“斩”;御史:古代官名。指办案果敢神速的法官。
【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御史席平因鞫诏狱毕,上殿,仁宗问其事,平曰:‘已从车边斤矣。’时谓之斤版车御史。”
【成语】: 铁面御史
【拼音】: tiě miàn yù shǐ
【解释】: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出处】: 《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权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赵抃(1008年一1084年),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佑元年进士。曾先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使、成都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61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赵抃为吏清正,尤其在三次治蜀期间,身帅以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川中奢靡之风为之一变,以至宋神宗对赵之后的新任成都知府都要提到他治蜀的成功经验,勉励其要很好地向赵扑学习。
大文豪苏轼平生看得上的人并不很多,亲手为其树碑立传的更是屈指可数。范仲淹、欧阳修,因个人文品、人品赢得苏轼钦佩,从范仲淹、欧阳修,再算下来,大概就是赵抃了。赵系浙江衢州人,做过杭州知府,算起来是苏轼前任。他死后三年.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府,为他写了一篇很详尽的碑传《赵清献公神道碑》。然而,赵的主要政绩不在杭州,而在他前后三次去成都治蜀的业绩。以至于在赵之后,朝廷每次派往成都的新郡守在离京赴任拜辞皇上时,皇帝都要提到赵抃,说治理川蜀,最数赵公的方法成功了,意思便是要他们很好向赵抃学习。
赵抃第一次入川在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这年他51岁,在朝中任殿中侍御吏。侍御史属言官。因不畏权贵,揭发弹劾贪官奸吏,伸张正义,威震京师,被朝野上下称为“铁面御史”。
成都离汴京路途遥远,铁面御史匹马只身,带着平生喜爱的一琴一鹤,风尘仆仆地赶去赴任。这次,朝廷任他为成都转运使。转运使掌管一路财政,有督促地方官吏的权力,还兼管边防、治安和巡察等,是州府以上的行政长官。当时,成都虽有“天府之国”美称,但由于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各级官员大都目无法纪,放纵无忌,大吃大喝,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地百姓对此敢怒而不敢言。
赵抃到任后,从访察民情人手。一天傍晚,公务完毕,他换上便服,带着老仆,来到成都街上溜跶。这四川地方,茶馆林立,讲究喝茶。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喜欢在茶馆泡上壶茶摆龙门阵。赵抃挑了个十字街头最热闹的茶馆。只见一群茶客围坐一桌,高声大嗓地正在议论本地官员请客送礼的种种花招。他俩便买了壶茶,挑了旁边一张桌子坐下,一边品茗一边留心听起来。从众人议论中,赵忭了解到,在四川各级地方官员中,存在着严重的用公款请客送礼的奢摩之风。逢年过节是共喜,新官上任是接风,归官离任须饯行,州县间有喜事要致贺,出了倒楣事情还要慰问压惊。长官家里的庆寿、婚嫁、丧葬、营宅、置田,属员都得有所表示。这些已成为四川吏治中民愤极大的一患。
赵抃正听得紧,忽然发现隔桌一位茶客在暗自掉泪,便移坐过去跟他搭讪起来。原来四川各路州县之间,一年中四时八节都互相间要馈赠节酒和土特产,派衙前差运送,而且规定要在节前安全送到。为此,官府在摊派这类衙前差时,一般都挑选殷实人家。万一有什么差池,便拿其家产抵押赔偿。这位掉泪的茶客就因运送节礼失误而倾家荡产,亲友们花了不少钱,好不容易才把他从狱中赎出来。
赵抃听后感到非常震惊,很想查清那些州官馈赠宴请所需的酒来自何处。按照当时宋朝的制度,朝廷对酒、茶和盐实行专营,由国家控制,不许随便买卖私酒。赵抃回到衙门的第二天便召来几个有关的老吏问话。他们说.赵大人所言极是,只是四川地远民弱,官吏违法乱纪严重。造酒场所由官府指定,民间遵照官府指令酿造的酒,每斗值大钱—贯,但官府来买,只给200文。结果官府要酒越多,酒坊亏损越大,纷纷破产倒闭,官员趁机营私舞弊,互相勾结,鱼肉百姓,谁也管不了。他们奉劝新来乍到的转运使大人,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官场中请客送礼,由来已久,成了家常便饭。高官通过这种手段,巴结朝中大臣,为自己日后升迁作铺垫;州官们以此联络感情,为自己建立关系网;而小吏们把这个当作生财之道,敲诈勒索,中饱私囊。他们听说赵抃是当朝声名赫赫
的铁面御史,为官清正,声名远播,但认为川蜀乃边陲之地,吏治久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单凭转运使个人力量是难以改变的。
赵抃见大家对改变官员中奢靡之风缺乏信心,越发坚定他整顿吏治的决心。他对大家说,这次他向皇上主动请缨来成都,就是要碰一碰各级官员中的腐化问题,为百姓伸张正气。他向手下的各级官员表示:“既然各位已知道我赵某为官清廉,那么这廉首先就要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其次还要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要干净干事;最后要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各位可以相信,我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同流合污!”
赵抃言之凿凿,说到做到。从上任那天起,他就一一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更不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他自己这样做了后,要求各级州官也必须照此实行,禁绝官员间名目繁多的各种馈赠和酒礼。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赵抃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并且从成都推向各地,连穷城小邑也不放过。经过这样雷厉风行的惩治,苏轼在神道碑中说,成都地区一些恶吏悚然,乡亲父老惊喜相慰,蜀风为之一变!
然而地方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自古以花色绮丽、做工精致的蜀锦名闻全国,历史上因此又称锦官城。成都同时又是版刻业中心,蜀版图书写刻精工,广受欢迎。由此,宋仁宗不断派宫中太监来成都为宫中爱妃织造新花样蜀锦,为宫廷版刻新的图书。这些人自恃来自皇上身边,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成都地方官员为讨好他们,每天都在公家所置的酒场里招待他们吃喝。他们在成都一般都要呆上两三个月,影响极坏。
赵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先后给皇上上了两道奏折。一是奏请禁绝四川官员们的宴请馈赠,以减少公款开支,减轻百姓衙前差等杂役负担;进一步健全制度,保护酿酒人家的正当权益。另一道奏折是请求皇上少派宫中人员来四川。实在需要来四川的,最好对他们在成都的逗留时间作适当限定,—般不要超过10天。赵抃向皇上一再强调,川中离中原遥远,地处边陲,百姓更需要安定生息。何况川中由于人多地少,赋税负担历来不轻,百姓生活本已不易,倘若无休止地烦扰苛剥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宋仁宗赵祯那个时候还能听得进大臣们的一些谏言。赵抃的两道奏折准奏后,四川官员都有所收敛,蜀民欢喜得奔走相告,盛赞赵抃治蜀有方。两年多后,赵抃奉调回京。离开成都时,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带着来时的一琴一鹤。
赵抃后来二次入蜀都政绩斐然,深受“蜀民称道”,特别是最后一次出任成都太守时。川地边境不宁,朝廷经慎重考虑,决定派一位在当地有威望的官员去,皇上思前想后,仍认为赵抃最合适。可这时他已年过六旬,怕他身体吃不住。谁知赵抃听后,二活没说就到了四川。当时剑州地方有个叫李孝忠的,纠集200余徒众,私造度牒,度人为僧,骗取钱财,以谋逆罪被捕入狱。听说赵抃要来成都,这200多被囚的人个个心中十分恐慌,认为自己这下死定了。因为赵抃前次治蜀,向以严格执法著称。谁知赵忭到任后,先一一查清这些人的底细,再认真地审阅案卷,认定李孝忠一案性质只是私造度牒,并不是聚众谋反,决定从宽处置。刑其首恶,余皆释放。“蜀民大悦”。不料当地有人告到朝廷,称赵抃包庇叛众.为其开脱罪责。皇上闻知后严令有关官员调查此事,调来李
孝忠案全部案卷,细细查审,一致认定赵抃处理得完全正确,维持原判不变。所以苏轼在传中说他“公为吏,诚心 爱人。时出猛政,严而不残”,“为世所称道”。
赵抃自律甚严。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都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抃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 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http://topic.qz828.com/system/2009/12/01/010170027.shtml 你可以看看这个网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