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范蠡事越王句践,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5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②,号令中国③,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④。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②,间行以去③,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翻译: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劳苦身体,努力勤政,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雪洗了会稽山的耻辱,向北进军,渡过淮河,威临齐国、晋国边境,号令中原国家,尊奉周王室,勾践因此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回国以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的为人可以与他同患难,难于与他共安乐,给勾践写了一封书信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子应该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应当去死。从前君王在会稽山受到侮辱,我之所以没有去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今既然已经雪耻,我请求领受会稽山受辱的罪罚。”勾践说:“我要把越国分一半给您,让我们共同享有它。不这样,我就要加罪给您。”范蠡说:“君王发布自己的命令,臣子要实行自己的意愿。”于是范蠡装上细软珠宝,与他的侍从乘船浮海而去,始终没有回去。于是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姓更名,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作国相。范蠡喟然叹息说:“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的顶点。长久享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于是归还相印,散尽他的财产,分给他的知心好友和乡亲们,携带贵重财宝,悄悄地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此地是天下的中心,买卖交易,各地道路畅通,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父子耕种畜牧,囤积货物,等待时机,转卖货物,求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就积累资产达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范蠡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春秋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抄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以经商致富,逐成巨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zd、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翻译: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劳苦身体,努力勤政,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雪洗了会稽山的耻辱,向北进军,渡过淮河,威临齐国、晋国边境,号令中原国家,尊奉周王室,勾践因此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回国以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的为人可以与他同患难,难于与他共安乐,给勾践写了一封书信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子应该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应当去死。从前君王在会稽山受到侮辱,我之所以没有去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今既然已经雪耻,我请求领受会稽山受辱的罪罚。”勾践说:“我要把越国分一半给您,让我们共同享有它。不这样,我就要加罪给您。”范蠡说:“君王发布自己的命令,臣子要实行自己的意愿。”于是范蠡装上细软珠宝,与他的侍从乘船浮海而去,始终没有回去。于是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姓更名,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作国相。范蠡喟然叹息说:“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的顶点。长久享7a64e58685e5aeb9335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于是归还相印,散尽他的财产,分给他的知心好友和乡亲们,携带贵重财宝,悄悄地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此地是天下的中心,买卖交易,各地道路畅通,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父子耕种畜牧,囤积货物,等待时机,转卖货物,求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就积累资产达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范蠡,字少伯,自谓鸱夷子皮,春秋末期越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业家。他赤心保国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出谋划策,灭吴兴越(公元前473年灭吴),在与勾践共事中,他发现只能与之共患难,难于共安乐,便审时度势,携门客家奴,西施随同,浮海出齐,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国听到范蠡才华出众,让他做了齐国的宰相。范蠡在齐国做宰相时,他感到,“居家则聚千金,居家则至卿相,久受尊名,不祥”。于是,辞去宰相,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金,间行而去,三徙来到陶山,依陶山更名为“陶朱公”,隐居、经商与陶山一带。后人称他为“智圣”、现代学者、专家赞誉他是“中华商业鼻祖”。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卒老死于陶”。清代嘉庆十二年,唐仲冕著《岱览》一书中记述“宋真宗封泰山,驻跸肥之金牛山,返而过此,瞻悼公墓,差称盛举。”范蠡在陶山隐居经商期间,著书立说,写出世界上最早的《养鱼经》和《支付奇书》。当时他把经商之道,养殖技术传授给亲友相邻,让他们富裕起来。他本人,苦心经营十九年,三致千金,遂至巨万。他“富好行其德”,“尽散其财”于贫民百姓。千百年来,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破开范蠡坟,使不清的金和银;打开范蠡墓,走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6不出一百步。”一语道出范蠡在民间二千年来的影响力是多么样的大。 范蠡墓,位于海拔502米的陶山主峰西麓,二千四百多年前范蠡就葬在这里。 墓的四周原来有一米多高的石砌围墙,围墙内有八棵千年的古柏树,墓的附近都是遮天蔽日的古柏林。墓前曾有三块墓碑,前边一块上刻正楷大字“越大夫范蠡之墓”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所立。中间一块碑,为贞观元年(627)所重修,上刻篆文赞语:“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这是秦代李斯陪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公元前219年),听说范蠡墓在此,专程到这里祭拜并题。碑后刻着,汉代青松子,即丞相张良到此笑赞句:“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这即是所说的“秦碑汉赞”。此碑毁于1964年修了水库。墓前的几块石碑和围墙是1996年重修。范蠡墓地的选择也是非常讲究的,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为湖,像一把座椅,实可谓“背山面湖固根基”也! 陶山南,历史上是鸱夷湖,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北边是望湖岩,山崖上西施东附近有梳妆台、链船桩、忠智岩和铸金洞。陶山后山顶有齐鲁长城,长城以北是齐国,国都临淄距这里150多公里,南边是鲁国,国都曲阜距此120多公里。☆牛山的西边是找过,此地是三国交界处,均居三国国都甚远,有山有湖,有洞有林,交通便利,自然成了范蠡逃离越国,免受纠葛、幽栖隐居的好地方。 于1997年4月在肥城市召开了全国范蠡研讨会,到会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百余人,一致认为,范蠡经商在陶山,范蠡真墓在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