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战乱被迫迁都;2,为了方便对全国的统治需要而迁都;3,为了经济的发展需要
有些是天灾造成流民起义,有些不是,比如宋朝是被人强推的。。。
1、王室争斗,根基不稳定
商代是中国历史有考古实物证明存在过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制度为主,也就以此造成了商代早期的五代九王的混乱局面,及仲丁到阳甲。
盘庚即位之后,马上选择迁都,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洪水,但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也是为了缓和阶级的矛盾、王室内部的争斗。
2、人殉制度,丧失奴隶
商代发现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0殷墟甲骨文中发现商王武丁之后的商王祭祀时候使用的奴隶祭祀的数字多的达到一万三千余人。
而单单商王武丁在位时期的五十九年中现今发现的仆词中记载使用奴隶祭祀的仆词就有1006条,其中最多达到五百三十人,最少的也达到21人,这些足可以证明商代人殉的数量是多么庞大的。
3、骄奢淫逸,刑法残酷
商代是奴隶制的国家,刑法较为森严,如:出土于殷墟的仆词中刖刑、大鄙的字眼出现的较为频繁,仆词中每次被执行刖刑的人数少则十余人,多着数百人之众。
而传说商纣王还制定了炮烙之刑。这些都讲明了商王朝刑法的残酷之处,而在这样残酷的刑法之下的民众,时间久了必然引起反叛和抗击。
扩展资料:
灭亡过程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
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
所有的朝代!你可以看看其后学家竺可桢的五千年历史气候学,气候突变与王朝变更有这抄惊人的重合度!五千年有几个大的寒潮期比如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二三世纪,公元四五世纪,公元十一世纪,公元十七世纪,分别对应:周灭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宋灭,明灭!zd这样你就很好的理解了明末为什么那么多农民起义,而且都是农牧分界线附近的(陕北)天气变冷,农牧分界线南移,陕北开始闹灾,所以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气候变冷,匈奴,契丹兵,金兵,蒙古兵,清兵纷纷南下!很不可思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