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示例: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本意为褒义,现多用于贬义。古代形容军队军容整齐,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也用呆若木鸡或者目瞪口呆来形容。
扩展e69da5e6ba907a64339资料:
近义词:
呆头呆脑,汉语成语,拼音:dāi tóu dāi nǎo,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还指一个人的长相显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灵活。也形容做事投入。
出自: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呸!可不干赚了我奔走红尘九千里。”
示例:《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赵元常见他的为人,呆头呆脑,说的话,不伦不类,又想到制台刚才待他的情形,恐怕事情不妙。”
反义词:
面不改色,汉语成语,拼音是miàn bù gǎi sè ,形容遇到突发事件时神态自若,从容镇静。
出自: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我这虎头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示例:在危急关头,大家看到指挥员仍然面不改色,谈笑自若,渐渐地也都镇定了下来。
呆若木鸡:[dāi ruò mù jī]
出处:《庄子·达生》zhidao:“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释义: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近义词:木鸡之呆、呆头呆脑、泥塑木雕、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反义词:神色自若、矫若游龙
例句:
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专?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杜勒斯欢迎我时,满脸是呆若木鸡的表情。
这件事让小林摸不着头脑,她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大学的辅导属员的工作是把读了多年书的呆若木鸡的学生改变过来。
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由于语言不同,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小敏在数学上可谓是呆若木鸡,但她在英语在全班堪称鹤立鸡群。
这三个男人在一边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人人会用,但是谈到它的出处,就叫人有点呆若木鸡了。
一日读《庄子》,读到一则小故事,赫然发现里面也有一句成语,等到把故事读完,这才惊觉我们平日可能把成语都用错了。
这个故事是教人怎么养鸡: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
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
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呆气。
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炼,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却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呆气难得。
”飞扬跋扈为谁雄“,固然是一种英雄豪情,然而真正的技斗者,是经历了多年的锤炼,最终才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9:”差不多可以了。“动如风,不动如山,动与不动都是力量所在。
骄气、盛气,似乎是斗鸡的基本条件,而呆气,才是可以克敌制胜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