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体例不同
《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
《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
2、成书时间不同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3、承续关系不同
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
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
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
扩展资料
第一、“拥刘贬曹”上。三国演义里吹捧刘关张,如果在三国志里,你会看到,刘关张组建的蜀汉更像社团,而不像国家。《三国演义》的文笔一直是在“吹捧”刘关张三人。
第二、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张飞字益德,而不是演义里的翼德。
第三、陈宫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才离开曹操的,而是因为曹操杀了名士边让。
第四、华雄是被孙坚杀的,刘备和公孙瓒没有参加讨伐董卓,更没有三英战吕布。
第四、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不是前线指挥,诸葛亮在三国志里,刘备活着就没带过兵,那些神乎其神的战役有很多跟他并没有关系,或者就不存在,包括草船借箭。后期诸葛亮带兵也是中规中矩,没有演义里那么神。
第五、过分神话赵云,赵云一辈子只是个亲卫队长,也没有单独领兵。
第六、演义里杜撰了武器,三国时期,战场上只有矛,戈,环首刀三种兵器,而剑的作用更像礼仪,没有用剑拼杀的。
第七、曹操在赤壁之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5战并不是一败涂地,而是收获了大批地盘,包括荆州的一部分土地,虽然被火烧,也可以算是满载而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志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那么,我们先说刘备吧。
刘备入川后,其时共有荆州5郡(荆州共9郡:3郡由刘备归还东吴,1郡在曹仁手里),东西两川,汉中及上庸,以及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1云贵等地,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以猛将魏延、以及李严、李恢、马忠、付彤、黄权、王平等等,看上去可谓兵强马壮、人材济济。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着“拥刘”的思想,而小说主要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让人看的舒服。他在写书的时候夹杂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自身构想。于是在这个蜀国全盛期他就不遗余力描述了一片大好宏图在眼前的情景,使一干读者看得热血沸腾,心情舒畅的。感觉刘备乃是一世之主,所以接下来别说称王了,就是称帝也可以啊!何况皇叔平时还是那样的英明神武、仁义过人。当然,他也写了和曹操对战时,刘备又表现出自己的另一面:因为仁义而有些懦弱,胆识不够,碰到什么事情都要问诸葛亮。其实这里夹杂的是罗贯中对刘备的个人情感了。刘备一世枭雄,并不是一个凡事都要过问军师的,而决定权事实上也在他手里,而不是孔明。
而陈寿所著《三国志》乃是史书,陈寿虽迫于晋朝压力有些顺从魏国,但大体内容还是在还原事实,它此时则向我们体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事实,那就是:刘备底下官员并不和谐。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 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三国志》
这一段写的很和谐,可是仔细一品,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西川本地的一些世家并不买刘备的账。原因也很简单——刘备的到来引发了利益冲突。换了个老大,底下必然有一些洗牌,跟随刘备许久的荆州派进来了,原本跟随刘璋的益州派自然是不舒服的。陈寿对刘备的描写也没有夹杂太多个人情感,他只是很冷静地写出了实例,让后人们自行去揣测。
接下来是诸葛亮。
《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描写始终也是较为平淡的,不否认他是事迹,也不过高肯定。《三国志.蜀书五》对于入西川到称帝的描写也不大多。仅仅“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以及“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这几句。可见陈寿身为史书书写者的认真和严谨。
而同样的,如鲁迅所说:“诸葛多智而近妖”。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无所不能的。陈寿书里短短的几句,在罗贯中的手下,那可是妙笔生花了。和曹操对战时候,刘备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立马有了计较,很快打退对方;众将想推刘备为王,却怕刘备不肯,于是去找诸葛亮,想不到诸葛亮早就料想到这一切了,拟定了毫无漏洞的计划,想到了刘备所想的。在这么一个神人的指导下,大家也都知道怎么做了。刘备呢?看上去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当了这个汉中王。
其实并没有这么神,刘备想当王是他的本意,诸葛亮也只是顺水推舟罢了。不得不说,罗贯中在描写诸葛亮的时候,是花了很多功夫了,从相貌、行为、心态的各方面都突出了几个特点:仪表出众,神机妙算。这里夹杂的也是罗贯中因民间传说影响下的个人感情。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感性和理性,就是罗贯中和陈寿的不同态度。
(看在俺花了这半天辛苦码了这么多字的份上,赏赏吧~)
区别如下:
1、两者的性质不同:三国志是史书。而三国演义是小说。
2、作者不同:《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3、内容不同:《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4、文学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国别体,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5、创作年代不同:三国志创作于280年-290年(西晋时期),三国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
扩展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6,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转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7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