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二爨碑是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国家一级文物。
爨宝子碑在晋碑中特点突出,独树一帜,书体在隶楷之间,相比之下隶意还相当浓厚,有的字甚至全用隶书笔法书写。
但是,爨宝子碑的“隶”,已不是前后汉之隶,扁方的字形已变为正方和长方,蚕头燕尾的长横演变为两头上翘的方头长横,隶书独特的波磔、掠点为新的直曲运用和三角形点所取代。可以说,这种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正书,在笔画、结体、章法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小爨”风格。
首先,小爨碑的笔画均粗重厚实。它的点,是轮廓分明的三角形,不像隶书和楷书那样是用毛笔随意点成的粗细椭圆点,因而显得雄强沉稳。
但是,三角形的放置方式却又各有不同,有的底下尖上,十分平稳坚实,有的却又尖下底上甚至斜置,却又显得跳跃灵动。它的长横两头呈上翘的飞扬之势,短横一般为平正的方头;直竖和撇捺收笔时转向加力,弯勾成方角形,力度突出,动感强烈。
总之,爨宝子碑的笔画颇具特色,端部的大胆夸张和曲直的灵活运用,加上点、勾的特殊形态,是它在用笔方面的主要特点。
其次,汉字结构讲究左右匀称,上下平稳,外方内圆,轻重适度。在此基础上,隶书、楷书都形成了各自的一些法则。而爨宝子碑的结构蔑视成法,任意为之,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把结构中的某一部分随意夸大,使其在空间和力度上都明显地压倒其他部分;被挤636f7079e799bee5baa6335压的部分只得随之缩小,甚至减去笔画。
这样一来,爨宝子碑的不少字或是显得头重脚轻,或是显得头轻脚重;或是左小右大,或是左大右小;不该歪斜的偏歪斜,应该一致的却显差异。有的字,简直到了结体“适当”的程度,就像初学者随意写来,稚拙之气喷涌扑面。
再次,爨宝子碑创造了一个大小交错、正斜互补的正书章法。作为正书,字要大小一致,横平竖直,行距间隔井然有序,字上千万而规矩不改。
爨宝子碑书法属于正书,但它却全然不顾这一套,字任其大小,没有一定之规,取决于作者的心意和笔画的多少,有的字竟大于有的字的两三倍。以每行中线而论,有的字正,有的字斜,稳定和不稳定的因素在每行中同时存在。
但是,正是这种不顾字体大小,不管行间斜正的任意为之,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大小交错、正斜互补的正章书法,表现出爨宝子碑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看,结合笔画、结体、章法各点,爨宝子碑正是通过局部的夸张、强调、变形,推向极端,构成各种矛盾和冲突,然后在矛盾和冲突中求得一种交错、互补、动态的平衡,造成了它稚拙质朴、俊逸奇险的审美特点。
一方面,它不事雕琢,不守法度,意到笔随,自然天成,使整篇作品天真稚拙、粗粝质朴;另一方面,却又因无羁无绊,胸间意趣,飘然而出,奇姿怪态,出乎所料,造成一种沉雄坚挺、跳跃灵动的气氛,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二爨”不仅代表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书法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二爨碑即《爨宝子碑》(小爨)与《爨龙颜碑》(大爨)。二爨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高,首先,它对研究新旧书体转变意义重大;其次,二爨对清末书法创新、书风转变的影响巨大。在魏碑中,二爨属于南碑,有别于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