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宋太祖以诚收吴越
原文: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2
吴越钱俶初来朝,将归,朝臣上疏请留勿遣者数十人。太祖皆不纳,曰:“无虑。俶若不欲归我,必不肯来,放去适可结其心。”及俶辞,力陈愿奉藩之意。太祖曰:“尽我一世,尽你一世。”乃出御封一匣付之,曰:“到国开视,道中勿发也。”俶载之而归,日焚香拜之。既至钱塘,发视,乃群臣请留章疏。俶览之泣下,曰:“官家独许我归,我何可负恩?”及太宗即位,以尽一世之言,遂谋纳土。
译文:
吴越王钱俶第一次到朝廷朝拜,将要回去了,朝廷中大臣上疏请求滞留他,不要让他回去的有几十人。(宋)太祖都没有采纳,说:“不必担心,钱俶如果不想归我大宋,一定不肯来朝拜,让他回去正可以让他放心。”等到钱俶告辞(回去),极力陈述愿意遵奉属国的意思。太祖说:“(为了友好,让我们)用尽我的一生,用尽你的一生。”于是拿出御封的一个匣子交给他,说:“到自己国中再看,途中不要打开。”钱俶用车子装着回国,每天烧香奠拜它,已经到达钱塘,打开一看,原来是大臣们请求滞留他的奏章上疏。钱俶浏览后眼泪掉下来了,说:“太祖独独的让我回家,我为什么辜负他的大恩?”等到宋太宗即位,为了“尽一世”的诺言,于是谋划交纳土地(称臣)。
陈情表
臣李密陈述:臣由于命运不好,幼年就遭遇不幸。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年方四岁,舅父就不让母亲守节,强迫她改嫁了。祖母刘氏哀怜臣孤苦弱小,便亲身抚养。臣从小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苦零丁,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门第衰微,福份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无关系较近的亲族,内无照应门户的孩童,孤孤单单,独立无依,只有身体和影子自相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长期病卧在床,臣侍奉她喝汤吃药,从未废止离弃。
到了侍奉圣朝,蒙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名医,选拔臣作孝廉,后任刺史名荣,推荐臣为秀才。臣皆由于供养祖母没有入主持,辞让而没有奉旨赴任。皇上又特下诏书,封臣郎中的官职,不久又蒙受国家的恩典,授臣太子洗马的职位。想我以微贱的身份,充当太子的侍从官,这是臣杀身所难以报答的。臣皆上表奏明皇上,辞谢而没有就职。现诏书又下,征召急切,辞语严峻,责备臣有意规避,轻慢皇上;郡县派人逼迫,催促臣下赶快起程上道;州官也亲临家门,急急如流星社火。然而臣下若想奉诏为皇上奔走效劳,则顾念祖母刘氏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若苟且曲从奉养私情,则反复申诉告求也难以获得许可。究竟赴命与否,臣眼下实在是进退两难啊。
臣诚心诚意地想,圣朝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凡属故臣遗老,向皆蒙受怜悯养育,何况像臣这样特别孤苦、尤其可怜之人呢。况且臣年轻时在伪朝蜀汉做官,在郎官的衙署内历任官职,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不敢自夸清高,讲求名节。现今臣下是亡国贱俘,极微贱,极鄙陋,过分蒙受提拔升迁,受皇上的恩宠任命,待遇优异丰厚,臣哪里还敢徘徊观望,另有别的什么非分之想呢。只是由于祖母刘氏已经像太阳迫近西山,气息微弱将绝,生命危在旦夕,早上不知晚上死活。臣若没有祖母,就不能活到今日,祖母若没有臣,就不能安度余年,祖孙二人,交替着相依为命,所以拳拳奉养之心意始终不能因远离而废弃。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就是说,臣向陛下效忠尽节的时间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之恩的时间却很短了。幼小的乌鸦长大后能反哺其母,我则请求皇上准许我在家为祖母刘氏养老送终。
臣多年来的辛酸苦辣,不仅仅是蜀地的人士 及梁、益二州的刺史亲眼所见,知道得很明了,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拙的诚心,听从臣下这小小的志意,或许祖母刘氏有幸,能平平安安地过完她的余年。我活着要以死效劳,死了也要结草以报。臣怀着像犬马一样诚惶诚恐的心情,特恭恭敬敬地拜呈此表,向皇上陈述以上实倩。
项脊轩志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屈原列传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了官。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本来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联合抗秦。就叫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到楚国,表示愿意事楚王。张仪对楚王说?quot;秦国非常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贪土地,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回到秦国后,张仪欺诈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献六里,没听说六百里。" 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派大批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还击,在丹江和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出动全国的军队,深人攻击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乘机袭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对楚国的举动感到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国,楚军陷入极大的困境。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以求和解。楚怀王说?quot;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土地,请让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宠臣勒尚,通过他编造一套诡诈的言辞去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兵去追张仪,但已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军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与楚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就象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扣留了怀王,强行要求他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听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秦国的要求。怀王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留,仍旧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承王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大都怨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人秦而未能返回。屈原也由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楚国,心里怀念着怀王,从末放弃回朝任职的希望。他殷切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改变以往错误的政令。屈原心中不忘君王和国家的振兴,反复思考着君国大事,在一篇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多次表现出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