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魏延提出的 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如果子午谷奇谋成功拿下长安的话,蜀汉是否能打垮曹魏?

魏延提出的 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如果子午谷奇谋成功拿下长安的话,蜀汉是否能打垮曹魏?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首先,子午谷奇谋有两个版本:
  1、《魏略》记载,魏延带五千轻骑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这个版本可行性相当低。长安乃二都之一,固若金汤,且周围都是平原,魏国精锐就是骑兵,如此魏延轻骑无法攻城不说还得面对魏国虎狼之师,实属不智。
  2、《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带一万精兵轻装出子午谷直取潼关。这个版本是多数学者比较支持的。取潼关比攻长安要可行的多。至于为什么后面我会进一步分析。
  接下来是魏蜀实力的对比:
  1、魏国方面,曹丕驾崩不久,曹睿新政,司马懿被罢黜,内乱未平。西线兵团由安西将军夏侯楙统领。此人是靠驸马之位和曹家的宠爱空降而来,并无才能,胆小怕事。可以说此时魏国西线其空虚。而唯一有点能耐的只有郭淮,如此一旦西方大军来犯,必定需要中部兵团支援。潼关就是这条支援线路的咽喉。而此时第一次北伐,魏国防备薄弱,潼关加上长安所有兵力一共不足两万人。
  2、蜀国方面,蜀汉囤积已久,诸葛亮就是在等待一个北伐的时机,兵力上虽说不可以与魏国正面交锋,但也绝非没有本钱,不堪一击的地步。根据魏国的此时形式,确实是出兵的良机。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魏延的计策就是要孤立长安,进而吞并关中地区。魏延一旦奇袭成功,只需据守潼关十天,等诸葛亮大军到来。在此期间长安腹背受敌,若是东取潼关,魏延部必死守,长安周围的产粮区必定为诸葛亮所取,长安必为蜀汉所围,同时攻潼关的西线兵团部队也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38将面临诸葛亮背后夹击。
  那么子午谷奇谋的唯一问题就是魏延能否成功隐蔽自己。要满足这个条件,就必须要保证能在十天之内通过子午谷。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总督军事要地汉中。对于久居巴蜀山中的名将,对于山道行军打仗的经验自不会少,同时刘备在东征夷陵的时候放心的把后背交给他,也从侧面说明了魏延的实力。所以子午谷奇谋的成功率还是不小的。
  另一方面,刘备生前一直都在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果子午谷奇谋成功,关中地区就成为蜀汉内部消化的过程了,旧都长安自然也不在话下。这对于疲敝的蜀汉无疑是个很大的激励。这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这一点他应该是能看到的,至于为什么不支持魏延,恐怕不只是不信任这么简单。
  首先,诸葛亮谨慎出了名,子午谷冒险他注定会有一番纠结,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其次是主要原因,想要还原他的“隆中对”。为什么这么说?很多学者都有过分析。诸葛亮数次北伐不难看出,他的心思其实不在关中,而在西凉。最初他的策略是占荆州夺益州形成半包围之势抗曹魏。但东吴对荆州的占据导致了隆中对不复存在,毕竟不能指望吴国像自己人一样压制曹魏。同时,益州只可为偏安之地,若要打出去,兵员补给不足,粮草也很难运出。那么如此就需要益州北方的凉州作为粮、兵员和马匹的补充基地。同时凉州和益州也能互为犄角合围关中。所以正是因为诸葛亮对“隆中对”的执着,错失了消灭曹魏西部军团的良机。也无怪司马懿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史实也证明了,在这次之后司马懿就又被启用了。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被神化了的,所以事实上诸葛亮并非是一个军事家。如果他用了魏延的计策,或许三国的历史会更长,魏延嘛,已经名垂千古了。。。但是同样逃不过被诸葛亮对付的命运。前面说过,这个计策成功率还是不小的,同时能“还于旧都”,军事上政治上对蜀汉都是有益的,诸葛亮看到了而不用,说其没有私心恐怕没人会信吧。诸葛亮设计杀魏延的故事,其实跟刘备白帝城托孤很相似。

猫爷已经给出了,我谈下个人的看法。我比较偏向第二种。我对诸葛亮和魏延的看法是,诸葛亮的判断过于悲观,魏延的判断过于乐观。首先636f7079e799bee5baa6335,诸葛亮作为正兵,魏延为奇兵,两者相辅相成。首先子午谷那条路不好走,魏延说的十天左右到过于乐观,制定计划时应该留些富余,免得出了以外导致计划不能实施。其次沿途需要修理栈道,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借鉴后世日本战国时羽柴秀吉1夜城的方法,提前背着半成品材料去,减少修理时间。那么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粮食,因为有一部分人要带修理栈道的材料,能携带粮食的人就少了。再其次,通讯问题,魏延自己孤军深入需要和诸葛亮保持一定的联系,因为魏延孤军深入就算成功夺城了,诸葛亮这边也得马上去增员,免得刚得的城又被人夺去。那时通讯不发达,这点就很难。再其次魏延作为奇兵,5千人肯定是精英,全得是伍长十长这种。那么反过来诸葛亮那边兵力就会变得软弱。前期作为吸引魏国主力的目标能否骗得了呢?会不会被人看出来,部队被抽调过?所以已今人眼光看,子午谷奇谋能否成功是不能打包票的。大量的不利因数导致了子午谷奇谋并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那么就真的一点希望没有么?我看也不是。奇正奇正,有的时候魏延这只奇兵虽然未必能占领住成,但是也有可能会对魏国后方造成破坏影响正面战场,到时也有可能发生魏延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去魏国后方逛了一圈再成功把队伍带出来,为诸葛亮正面战场减轻压力。如果这么看乐观点说也有可能会被诸葛亮抓住机会在正面战场打出个胜利也未可知啊。
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奇袭长安,后来虽不被采用,但却被批评为诸葛亮不敢冒险,后来北伐不成,真因未依魏延之计而可惜吗?

  夏侯茂身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因为是曹操的女婿,魏延认为怯而无谋,暗示曹操没有眼光也没关系,反正一面之词,随人数落。不过到是想起了东吴的女婿陆逊,关羽及刘备当初都曾轻视过,后来却因陆逊战胜而成名,如果夏侯茂也有机会战胜,亦可因而成名。因为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叫英雄;万一沦落成失败者,要自夸多聪明都没人相信。

  魏延要求诸葛亮给他精兵五千人,运粮补给五千人,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南麓向东行,到达子午谷后,向北穿谷潜进,不到十天就可抵达长安。这看起来就有很大的疑问,魏延是汉中太守,难道拿不出一万人的奇袭部队吗?还得要向后方要求一万人,可见魏延汉中的势力不但不复压迫刘璋全益州时的张鲁汉中势力,也没有刘备与曹操互相对峙时的实力。从魏延拿不出一万人此点,汉中的守备其实很薄弱,可惜曹操当年退兵太快,否则汉中以无大军的状态来看,魏延先不用打长安的主意,曹魏其实更有机会觊觎汉中。

  再来是地理位置,褒中的北边就是褒斜谷,为何魏延不从褒斜谷,而要走远在东边的子午谷呢?想必为了奇袭,而要迂回走远路。而走远路,又是山谷的地形,路是不是像平路一样好走不费力,就不能太顺利推论。曹真后来准备伐蜀时,在山谷中因遭遇大雨,栈道都断绝无法前进,被迫彻退。子午谷年久失修,魏延如果要一边铺路一边前进的话,就不知还有没有体力及时间再攻击长安。

  子午谷的容量也是问题,就算魏延的计划可以成功,那么可以加倍军力,不要只有五千兵,复兴汉室,少说也动员数万至数十万,比较象话。但是子午谷若无法容纳太多人经过,那么曹魏也可算出其实魏延的奇袭军队不会太多人。如果子午谷可以支持数以万计的人经过,曹魏的布军就会考虑加强戒备。这种推论很合理,就像孙权必须在须濡抵抗曹操南下,曹操要在合淝安重兵防范孙权,英雄所见略同。总不能说魏延要攻长安,而假设长安没有人留守吧?

  如果长安没有人留守,何必攻击呢?不如直攻洛阳、许昌,反正这些地方也可假设敌人没有人留守,不如魏延就一路攻到曹丕宫殿。这样子的假设,合理吗?长安在曹魏边境都可假设无太多兵力,那么中央心脏地带,不就更可假设不会有太多兵力吗?所以魏延可以一路杀到曹丕皇宫,而无抵抗或困难吗?假设对方兵力薄弱,会不会太轻敌呢?

  再来是夏侯茂的逃走,然后其它人留守,城内无大将。奇怪,假设全长安城的军民都逃走不是更好吗?为何只有守将夏侯茂可以逃,而其它人不能逃呢?留下来的人比较勇敢吗?还有守将一定要逃吗?当世闻名的关羽北伐,襄樊未有人走脱;刘备举国东征,夷陵亦无人撤退;孙权十万大军来袭,合淝未举城逃亡;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赤壁亦无人临阵逃走。魏延比曹操、孙权、刘备及关羽的名气响亮吗?

  最后是诸葛亮的援军要及时由斜谷赶到救援长安,不过说来好笑,诸葛亮的大军若能顺利出褒斜谷,攻击附近的陈仓、散关及五丈原,他的一生,也不会笨到耗费在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就耗尽了诸葛亮的一生精力,都未能完全掌握,更何况还要从这些地方再向东行军去救援长安?

  武将都会想冒险,以求立功,但是奇谋内容总要再三思,总不能欺负中原无能人,万一山中偏僻中有人用兵截杀,就令蜀汉万劫不复。
  一、长安守将

  关于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谋,有些人提到因魏延无拿下长安的后续计划,所以不可行。好像长安一定可夺,但不知能守多久之类。其实若是长安城拿不下,就没有以后的问题,至于奇袭能否奏效,讨论一下基本假设就知道了。

  魏延批评长安守将,认为夏侯茂因为年纪轻,而且是曹操的女婿,怯而无谋;如果知道魏延率军前来,一定会乘船逃走(不是走路也不是骑马,而是要一定要乘船)。至于夏侯茂会不会怯而无谋,不能以「也许、或许、大概、说不定」或是个人的认为来推定,现在就史书的记载来推断。

  夏侯茂因为是姻亲,所以就胆怯无谋?参考一下东吴当时也有个姻亲关系人物叫陆逊,当初是怎样被吴蜀人士轻视,后来反而刮目相看的事实。因此,姻亲关系并不构成胆怯无谋的条件。

  夏侯茂本身娶清河公主,但是好色,公然养妾,公主因此气愤不合。他娶了曹操的女儿,还敢公然拈花惹草,算不算色胆包天呢?另外,夏侯茂的脾气怎么样不知道,但从他敢严厉责备他的弟弟们,弟弟们为了怕处分,结果向上密告诽谤罪,想借刀杀人,令皇帝一度曾想杀夏侯茂(但后来没死),那么夏侯茂是被吓大的吗?皇帝对草包或是无关紧要的人,往往以「斩立决」作处分,只有在心目中有所顾忌或是有所取舍时,才会再三考虑,看来夏侯茂在皇帝的心中地位不轻。

  曹操大军在赤壁战前,孙权怎么没被吓跑?孙权领十万大军在逍遥津前,张辽人少也没被吓跑?刘备东征时,陆逊也没被吓跑。为何魏延有把握一定会吓跑夏侯茂呢?莫非魏延比曹操、孙权及刘备还要厉害,所以敌人都会被吓跑?

  再来是数字问题,魏延为何要五千兵,为何不是上万名呢?如果长安守将是不堪一击,大可大军挺进,造成震撼。兵力不多,是否因为怕泄露行军,令敌有备呢?所以魏延的计谋建立在敌人「无备」的基础,故兵力不能太多。那么如果夏侯茂被吓走,是只吓走夏侯茂一人,还是所有的长安守备军?如果只有夏侯茂一人被吓走,表示其统帅能力弱,众将兵就不会跟着被吓走;如果是众将兵一齐被吓走,不是夏侯茂统帅能力强,就是所有人胆子小。

  前后皆矛盾,所以只要长安城还有人能守城,就不愁沦陷。

  二、威吓斗志

  长安城若无蜀军来袭就会城门大开完全无备吗?史书屡屡出现的盗匪贼寇等,常有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之行为,一千人上下的地方盗贼并非少见,那么可以推定不论平时战时的长安也是无备吗?而且守城并不难,城门一关,再派人监视警戒,一但发现盗匪或敌军,立刻提升战备召集守城即可。除非长安城的城门从来不关,也无制高点哨或是所有人都睡死了,才有可能无备。不然,只要能拒魏延奇军不得进城,长安城就是有备。

  另外魏延没有提到攻城的事,因为三国时代的攻城是很辛苦的事,即使十倍的军力,都不见得能在短期间攻下城池。除非是当对方是白痴,才可以大军顺利地直趋城内。所以一但形成攻城战,就不是奇袭,而是长安有备。

  所有的奇袭都需要冒险,但是一定要有合理的理由配合。韩信暗渡陈仓是因项羽在东方有事,因此在关中所遭遇的楚军少;邓艾偷袭也因有锺会在剑阁吸引蜀军主力,所以遭遇的蜀军不多,都相当合理。而子午谷奇谋的假设建立在「主帅会被吓跑」或是「长安无备」基础,决策过程会不会稍嫌草率?

  长安是历史名城,守备不足的话,早就被攻破而无法立足。正因为易守难攻,所以历朝的首都,在考虑军事防守时,多会选择长安。长安不是随便的鸡鸣狗盗之徒就可以攻打的下,正规军要攻城,恐怕都难以胜任,想利用奇袭得逞,更是不容易。

  董卓昔日行军进入洛阳,为了虚张声势,晚上偷偷分批派士兵出城,白天再正大光明的进城,让洛阳居民误以为董卓的援军不断而来,高估了董卓的实力。也就是说单单任何人的一支部队,在大城的面前,是很难造成势力太大,而会被吓跑的程度。长安的规模并不小,想要令居民感到威胁,起码也要达到包围的局势,魏延才五千兵,想要包围长安城一圈,恐怕都有问题。就算是利用晚上,让长安居民摸不清虚实,起码长安的东西南北四周围都要有人呐喊锣声才行,那一边的声音太小,都唬不了人。

  而且长安名城,历年来早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0就经历不少战乱,军民多少都有经历过战争,又岂是随便被吓跑?三国时代的攻守围城战,即使敌人十倍而来,都能撑得住一时,少则十余天,多则数月至一年以上。上庸城面临司马懿奇袭,仍然能守住十六天,孟达还是被内奸出卖,否则还有可能继续守下去。那么长安城面临敌人来袭,完全没有抵抗吗?长安城只要能撑住,魏延还能吓跑任何人吗?

  历史上长安城并没有因守将被吓跑而发生失守,三国以前没有,三国以后也没有。

  三、防守长安

  针对长安城能不能守住的问题,再作探讨。

  有人曾提,因为长安城大,光是就有长宽就各长八、九公里,所以城大就不易守备,因此魏延很容易偷袭成功。理由是建立在领地大,处处都需要备防会分散兵力。

  所以如果照这个理论,长安城谁也守不住,如果魏延以五千兵很快就能拿下长安,依照城大分兵,蜀魏无力守长安的理论,那么同理,魏军的反击,很快就会夺回长安。魏延的偷袭长安,还有意义吗?也许又提,因夏侯茂的长安无备,所以魏延能偷袭成功;等到魏延成功后,守备非常注意,因此曹魏不能攻击有备的长安。

  第一,夏侯茂是不是能比魏延让长安无备,那是魏延子午谷的一面之词,不足采信。如果魏延领军来时,被夏侯茂关起城门放起箭海,恐怕因此成名,可参考一下东吴不被看好的陆逊,当初击败刘备的事迹。

  第二,魏延的蜀军五千名,偷袭长安后剩多少?即使长安无备,可没有可能毫发无伤?不死不伤?打仗多少都会死人,剩不到五千名,面临外部曹魏的大军反击,然后内部还有原有长安投降守军的忠诚度问题,刚好内外夹攻,后果不勘设想。话说回来,五千名就能包证恐吓偷袭成功吗?那么当初的孔明为什么不偷袭陈仓呢?以大军压境,陈仓仍不投降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陈仓守将并不是坐以待毙的人,身为一城的守将,当然密切注意有没人会来攻击。何况当年战乱连年,并不是太平时期,身为守将会密切提高警觉是合理的判断。郝昭因为有备,即使敌军有十倍的军力也不畏惧,所以一千人都不怕数万人的攻击,何况只有五千名。

  长安是大城,守军不见得不到五千名,而且还有城池的防备,不知道魏延认为会面临长安多少魏军?所以即使除去城池的因素,魏延军的数量不知有没有比曹魏军较具优势?

  四、援军行军

  再来是魏延要求的援军来救之事,也相当可疑。

  原先的假设是曹魏援军要二十天才能抵达,孔明的大军从褒斜谷北上,应可比曹魏大军更早到达长安。

  前提是褒斜谷交通不易,文长要孔明派大军相援恐有疑问。如果孔明的军队多,人多动作慢,二十天的山谷行军恐怕会比曹魏的平原行军要慢;如果孔明的军队少,来了也抵抗不了曹魏大军的攻击。

  还有一个最大的历史因素,就是孔明一生的屡次北伐,就是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全力投注于祁山、褒斜、陈仓、五丈原等地。这些地方,地理位置均位于长安西侧,也就是说,孔明一生光是处理这些曹魏边境,就耗尽一生宝贵的生命。那么魏延要求孔明先打下曹魏边境,然后再向东急行去救援长安,这合理吗?

  时间上也不允许,因为孔明攻打曹魏边境需要时间,孔明再急行军到长安又需要时间,然而孔明的援军要因面临曹魏收复长安的威胁而备战,这也要时间,然而这些总计的时间,魏延希望孔明二十天能全部完成。

  别忘了,孔明有一次攻击陈仓小城,就已费时二十多天,犹不能陷拔陈仓,陈仓的地理位置还在长安的西边很远,而孔明欲攻击陈仓,还得先走一段褒斜谷的崎岖地形。那么魏延请求孔明在二十天内要支持长安,这任务相当艰巨,而且也挑战孔明的生平战绩。

  再来是兵种的比较,蜀军翻山越岭而来,骑兵数量不会太多,若以蜀道难著称及骁勇的曹魏骑兵来比较,两者谁具有骑兵优势,一目了然。如果要限时赛跑,究竟是爬山的蜀军比较容易到达战场?还是骑马的魏军比较容易到达战场?蜀汉的步兵两只脚,曹魏的骑兵四只脚,人的速度比起马匹的奔驰如何?曹操当年南征刘备时,前锋轻骑其疾如风,动如雷霆,一天居然可行三百里。如果也要求步兵的速度跑得比马快,会不会要求太过于严苛?

  最后是地形及干涉,长安位处关中,南北均有高山峻岭,只有东西向的出入口可供通行。曹魏的援军走的是平坦的平原地形,而且沿途均为曹魏境内。还有一条非常便利的路线,就是黄河,曹魏可以利用船只运兵载粮,连魏延都认为夏侯懋会乘船逃走,可见长安与曹魏后方的交通可以利用河川。反观蜀汉的进军路线,必须先翻过蜀道难的四川盆地,再爬过高山地形的汉中,然后再穿越秦岭高山,才能抵达长安的西侧,而且这些地方还是像陈仓或五丈原等军事要地。从陈仓一直到长安,这些地方都在曹魏的统治下,蜀军行经魏地,与魏军行魏地,那一个比较不用担心敌人的袭击?而可放心行军呢?

  所以子午谷的援军假设,二十天之内恐怕无法及时赶到。

  五、潼关战术

  长安以东,百里之遥,始有潼关。

  若是魏延意在潼关战略,先得解决长安问题。引申子午谷奇谋的精华在奇袭关中,但是效果如何,不只是赌注风险问题。

  至于潼关,魏延由西攻取都成问题,防东反击更难以防御,一来没优势兵力,二来长安主权不见得易主,有如芒刺在背。除非魏延一出子午谷,整个关中(包括长安、洛阳等)都投降,魏国这样高度配合,才有可能造成失败。

  汉高祖元年八月,刘邦暗渡陈仓,雍王章邯迎战失败(没有因无备而遁逃),退守废丘。接着收降关中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等诸将,一直到了二年六月以后,水灌废丘,章邯才自杀。但在完全镇定关中之前,刘邦早已出函谷关与项羽交战,虽然在睢水惨遭失败。也就是关中不因函谷关失守而关中举关投降,章邯还是支持了数月以上,虽然后被败战,但项羽原先还是有时间有机会收复关中。这表示章邯不因函谷关失守而立刻投降,刘邦也不因得到函谷关而能阻挡项羽。

  再看刘邦当初入关中,渡河与南阳郡守相战,后来收降才无后顾之忧,得以后入关,并无遇到函谷关阻挡,反而是宛城的部队如芒刺在背。后来定关中后,派兵守函谷关,紧闭关门,结果项羽命黥布攻破函谷关,后来还火烧咸阳,这也是函谷关守不住的史例之一。

  后来的赫连勃勃的取关中,东塞潼关,南北断绝青泥及上洛,主力再围攻长安而得手。除了潼关无法阻止赫连勃勃的进入关中或包围长安,甚至突显出潼关与长安战场可以分别作战,也没有先攻潼关后就可同时取得长安的道理。相反的,攻长安与攻潼关变成两回事,彼此没有共存亡的绝对关系。

  向来皆以攻取潼关后才下长安的最大原因,其实是评估战势,既然连潼关都能攻破,长安也不惶多让,所以潼关的确为长安门户。

  若以魏延来作选择,不论意在不在潼关,长安问题应该比潼关更优先处理。一万名部队奇袭关中,出子午谷后就可到长安,除非再东行百里才可奇袭潼关。不解决长安,就只攻潼关,还是又攻长安,又袭潼关,甚至于会不会只取长安,就已惊动潼关?魏延的计划不只冒险,还有时间、地点、分兵的问题。

  潼关与长安的选择,对魏延来说,两个都很头痛。

  六、期待配合

  奇袭计划不保证一定成功,也不会毫发不伤,损失相当可观。

  汉尼拔越过庇里牛斯山奇袭罗马,率步兵三万八千名、骑兵八千匹和大象三十七头,根据波利比乌斯所述,走完全程到波河流域的部队,只有一万二千名利比亚步兵、八千名伊比利亚步兵以及不到六千名骑兵。不过西庇阿还是早汉尼拔一步抵达,虽然特雷比亚河战役罗马还是失败。罗马后来也采用「费宾战略」来防止迦太基,奇袭战术不能不考虑对方的反应。

  但魏延取长安远比攻潼关来得困难,无论是行军时间、潜行不被发觉、补给供应的程度,还有要造成奇袭的效果,没有一项是取长安比拔潼关来得容易。光是函谷关的「一线天」地形,狭窄仅容通行一车,不论东行或西向,就不是入侵军短期间可以拿下,奇袭的效果要打折扣。一但魏军惊觉,蜀军孤军会不会被形成关门打狗的不利形势,这就难说。也许韩信可背水一战,但街亭马谡也可兵溃众散,到底置死地会不会后生,依情况不同而有不同下场。

  魏延的奇袭不是不会成功,不过这需要对方高度的配合,先不论夏侯懋会不会临阵脱逃,还要对方无人防守,甚至还要积粮足食,然后长安才可威吓成功。当然,一般盗贼也同样可聚众围城,正如魏延故事,如果长安城如此容易攻陷的话,照理说长安应该屡受盗贼攻击才对。但是如果长安守将不配合的话,那么入侵军的下场不堪设想。

  晋文公卒后,秦穆公欲发兵偷袭郑国,结果在肴谷遭晋军攻击,还被晋兵俘虏三位秦将,秦兵再勇,虽名为偷袭,但其行军「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肴谷就是后来的散关,位于长安以西。欲偷袭别人,反遭他人攻击(虽不一定由他人也采偷袭),但可见军事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连有明君之称的秦穆公,善战的秦国士兵,也难逃失策及失败下场。若换成阿斗及屡败的蜀军,不知如何妙算必胜?

  况且三国时的散关附近,还有陈仓等战略要塞,蜀军欲一路由西向东,先过散关、行经长安、再出潼关,谈何容易?不管别动部队有无阴袭长安得手,还有攻拔潼关的任务尚待完成,若能完成这样的形势,已属难事,而且全部期待对方配合。

  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敌人的配合,恰如与虎谋皮,完全不考虑虎爪的反应或抵抗。

  结论: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要认定长安守将必然逃亡(万一不逃...),二要长安军民亳无斗志(不围攻而拔城),三要长安防守不易(面临大军压境即望风而降,但魏蜀双方都应同样适用),四要孔明援军及时来援(要求过关斩将包括解决陈仓、散关等),五要攻克长安再东行潼关(两地相差百里),六要曹魏完全配合(以上缺一不行)。

  如果虎豹肯配合,人当然可以剥皮,就怕虎豹不按人的期待而反咬抵抗,人不但达不到目的,也会遭到伤害。假设虎豹看到人必然逃亡、毫无斗志及抵抗无效等完全配合,当然正如所料,人可与虎谋皮。

  总之军事问题不会简化到「敌将庸弱,攻之必逃」,或是「目标仅定潼关会师,即可完成攻取潼关」。魏延欲行韩信故事,也得详虑各种情况。

小说看多了,真是的诸葛亮也不是神仙。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历史是用来借鉴的。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网易免费网络游戏有哪些 网易游戏与网络游戏有什么区别 网易有哪些 网络游戏 2017求一款好玩的网络游戏.网易的所有游戏不要不要 焕然一新造句 焕然一新成语故事 焕然一新 同义词 面貌一新和焕然一新的区别 为了避免让对方尴尬,顺着对方意思,有个成语怎么说来着~ 求一个成语,我不知道给怎么说,帮帮忙!!~ 想用一个成语来赞美一个人,不知怎么说才好~~ 比喻一件事情想有好的效果结果越弄越糟糕 有个成语怎么说来... 群()吐()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群”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群”字头4字成语有哪些? “群”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魏延提出的 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 三国时代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如果真成功,后续会怎么打? 魏延子午谷奇谋就问诸葛亮要几千兵马,诸葛亮为什么不敢一试?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正确吗? 焕然一新的什么填词语 “焕然一新”下一句是什么? “焕然一新”可以形容什么? 焕然一新的意思是什么? 什么叫轻徭薄赋,劝课农商 用现在汉语解释一下 古代轻徭薄赋的是那位皇帝 “轻徭薄赋”是哪一派别的思想? 秦朝轻徭薄赋是什么 带电的所有四字成语 含电成语有哪些 带有城字的成语 带有“洁”字的成语 为什么现在提倡理解,不提倡死记硬背、记忆、背诵了呢? 大家都说不能死记硬背,那么什么是理解记忆 如何才能理解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 我是文科生,都说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怎么样才算是理解,麻烦... 青峰的成语 青峰什么成语 关于吴青峰的歌词两个字的网名 剑指青峰是成语么? 表示很多次的词语成语有哪些? 止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次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顿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日月如梭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日月如梭是什么意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什么意思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请问是什么意思? 谈情说爱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谈恋爱,什么是谈情说爱? 谈情说爱的意思是什么?? 谈情说爱什么意思 有关荷花的古诗 荷花莲花的诗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