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出自《省试湘灵鼓瑟》,由唐代诗人钱起所作。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很高兴为你解答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抄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百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度神来之笔.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知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道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请采纳 谢谢
临江仙·湖水连天天连水
【作者】滕宗谅 【朝代】宋代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描绘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的画面。
出自《省试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区)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
全诗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如下: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5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扩展资料: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唐代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
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
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
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省试湘灵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