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唐朝著名诗人钱起的名句,出自《湘灵鼓瑟》一诗,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有诗人刚吟出此句时的那种活生生的现场感,是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以此句来表述刚刚结束的“潘高鹏画展”的印象,我以为是颇为贴切的:画展已经结束,曲终人散,但留在人们心中的正是那挥之不去的几座青山。
潘高鹏笔下的青山,虽风采各异,或辽阔,或博大,或喧嚣,或静谧,或晦暗,或明快,但所表现的内含都大体相似,那就是画家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在画家看来,山是有生命的,而那种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非人力所能想象。人的一生或70或80,超过百岁者寥若晨星,即以整个人类而论,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也不过仅仅50万年,而有文字记载的人的历史只有5000年。这在山们看来简直就短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山自己呢?数千万年,数十亿年都不会消亡,可以说山是一种永恒。画家显然是参悟到了人与山之间的哲理关系,他笔下的山,完全是野性的山,荒蛮的山,人迹罕至、飞鸟绝迹的山,他认为这才是山的生命和原生态,他要纯自然地表现出大山自己的生存状态,他认为与山相比,人应当感到渺小,因此他表现山的生命,不像通常那样点缀些渔樵耕读,马牛犬羊,或者飞鸟走兽之类,他摒弃了这一切,在绝大多数的作品中,他甚至摒弃了房屋和道路,他认为那些都是人工雕琢而决非自然生命。他所表现的山的生命,是通过山体本身的流动转折,起伏高低,浓淡明暗,远近大小来表现的,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气势和时空感,构成了生气盎然的原始生命境界,从而产生出震撼力。
一个事件或一个作品的震撼力往往来自于原始生命,被火山爆发所毁灭的庞贝古城的许多事情包括那些成千上万的死难者我们都忘记了,但那只小狗却让人久久难忘:那只小狗拉直了那根拴住它的链子,将身体弯成了一个弓型。它是想拼命挣脱那突如其来的灾难而不得,留下了一个强烈挣扎着的原始生命的定格。潘高鹏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表现出了生命的原生态和远离人世的野性和力量。
回到钱起的《湘灵鼓瑟》,这首诗是应试诗,也就是说那是考进士时当堂完成的命题作文,这样的诗极少有佳作出现,其道理不言而喻,钱起是一个大大的例外了,于是就有人附会了鬼神之说。说钱起在那次坐船赴京赶考的路上,有一天夜半,他怎么也睡不着,便披衣而起,忽听见江上有人在作诗,那是钱起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诗,他就想看看这是哪位大诗人啊?那夜月色很好,举目望去,大江之上却别无他船,他自己的船上只有一个老艄工和一个书童,都不可能是诗作者,这就怪了,忽然,他醒悟过来,这一定是鬼神在作诗啊,正待仔细听时,却已杳然无声,忽忙回忆那已听到之句,那样一首好诗他只记住了这两句。奇迹还是发生了,后来他在考场上拿到考题一看,有一题竟就是《湘灵鼓瑟》。这件事言之凿凿地记录在《唐人行迹考》上,但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鬼神之事究属渺茫,实际上的情况,我想大约是钱起在赴考途中整日想着应试诗,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在梦中也作起了诗,竟然就得到了好句,这种可能性很大,梦中得句,梦中得灵感的事在作家中可说是比比皆是。我不知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1道潘高鹏的画是否在梦中得 到构思或灵感,但他的画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梦幻般的色彩,我觉得我梦中的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辽远、深邃、晦暗、似曾相识等等,而总体印象是朦胧的,与人世是若即若离的。他的山或视野开阔,境地宽阔;或峰峦重叠,草木疯长;或铺天盖地,错综复杂,都没有一座现实中实有的山,如泰山、黄山之类,有的只是画家想象中的山,理想中的山,梦境中的山。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画家的创作心态了:画家只是在用画笔构造起自己梦想中的山的群像并尽可能地让它不带上人间烟火,从而以粗犷触目视觉冲击力去感动观众。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作者是唐代的,zhidao是唐人,他写的诗当然是古体诗词了。
不可能成为现代诗,当时也没版有打油诗。
显然是一首无言吗!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望采纳~~权~不懂欢迎追问~~~~
《正月十五日夜》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像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形容,读者不难想象,这是非常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此时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省试湘灵鼓瑟》
首诗为钱起公元751年(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所作,该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一般五言六韵,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此诗就是试帖诗中的佳作。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 中间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 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莫非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莫非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属于五来言排律。
这首诗为钱起公元751年(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所作,该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一般五言六韵,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自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zhidao衰的好诗来。此诗就是试帖诗中的佳作。
答案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