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属于战胜国阵营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合并,同时吸收了战败的奥匈帝国几个以斯拉夫人为主要居民的行省。黑山失去1878年以来的主权国家地位。
1929年,新国家更名为南斯拉夫。
1941年,纳粹德国横扫南斯拉夫,宣布塞尔维亚为被占领土,在克罗地亚族和波斯尼亚族聚居区建立傀儡政权。南斯拉夫其余领土为德国盟友瓜分。
1945年,在铁托领导下,建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74年,南斯拉夫修改宪法,六个加盟共和国获得自治地位。塞尔维亚境内阿尔巴尼亚族聚居的科索沃省和匈牙利族聚居的伏伊伏丁那省成为拥有较多自治权的自治省。
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宣布独立,遭到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反对。
1992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宣布为主权国家。由于穆族和克罗地亚族赞成独立,塞尔维亚族抵制投票,波黑三族间爆发了历时三年半的战争。同年,在全民公决后,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5年,代顿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宣告波黑战争结束。
1998年,南联盟政府指责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武装分子多次发动暴力袭击,造成大量平民和警察伤亡,派遣军队进入科索沃。美国及其盟国指责南联盟在科索沃杀害了大批阿族居民,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恢复对南联盟的部分制裁。
1999年,以南联盟政府拒绝执行西方国家主导的和平协议为由,美国领导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空袭78天。6月,米洛舍维奇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2000年,米洛舍维奇在总统选举中败给反对党塞尔维亚民主党领导人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
2002年,米洛舍维奇被引渡到荷兰海牙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受审。为了避免巴尔干半岛继续分裂,欧盟促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建立松散的国家共同体。
2003年,南联盟共和国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松散的国家共同体。除了共同总统、统一的军队、外交等国家权力,两个共和国有不同的法律、海关、货币乃至边防部队。
2006年5月21日,黑山脱离“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同体,宣布独立。
原苏联外高加索三个加盟共和国是指目前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几年里,三国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并趋进一步的加剧。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问题研究所李健民教授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1989年、1990年格属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相继出现的分离主义倾向,以及长期以来阿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要求并入亚美尼亚的种种努力。格国内战和阿亚纳-卡军事冲突的一个结果是格国总统加姆萨胡尔季阿流亡国外和阿国总统穆塔利博夫辞职。军事冲突结束后,格阿亚三国政治局势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原苏联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是指目前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相继独立。独立后,中亚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都建立了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实行总统制,形成了大总统、小政府、小议会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在客观上缓解和克服了中亚国家在转型时期出现的动荡,现在这些国家大体实现了政局的相对稳定,经济恢复增长。
原苏联东欧三个加盟共和国是指目前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三国。乌克兰是原苏联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完备的工业基础,加上克拉夫丘克总统稳健的执政策略,独立之后国内政治局势一直保持平稳7a64e78988e69d83362。1999年库奇马竞选连任成功后,其地位进一步加强。
原苏联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今天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十多年来,政局相对稳定。三国地处波罗的海东岸,是东西方交往的天然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曾遭多个近邻国家占领。因此,三国特别珍视重新获得的独立,将维护国家主权作为恢复独立后的首要任务,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另外还有俄罗斯
一、两国两党积怨已久
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长期存在各种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为了维护与美英的联盟,在南斯拉夫问题上就采取了承认流亡政府,抑制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的政策。二战接近尾声,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从英国回国,面对它与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分歧对立,苏联出于维护美英联盟的考虑,非但没有力援“南共”,反而从外部施加压力,促使“南共”向流亡政府作了很大让步。这就为苏南两国两党在战后矛盾埋下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35了深深的隐患。
二、大国强权激化矛盾
战后苏联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支持帮助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的同时,其大国主义,利已主义色彩愈加突出。在与南斯拉夫关系上,首先反映在的里雅斯特归属问题上。长期以来,南斯拉夫与意大利对的里雅斯特就存在着领土争议。但在1945年5月,苏联事前未与南斯拉夫商量就接受了法国提出的方案:把该地区暂分为A、B两区,A区由美英占领,B区由南斯拉夫管辖。对此,南斯拉夫深表不满。接着,两国经济关系中也出现矛盾。从1946年8月始,两国就开始经济谈判,但其道路十分艰难,在达成的几项协定之中,也含有对南不平等的规定。
1947年秋至1948年初,在筹建巴尔干政治秩序问题上,两国分歧日渐公开化。当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正酝酿建立巴尔干——多瑙河联邦或邦联的计划,但苏联极力反对。2月,南斯拉夫领导人之一卡德尔应邀赴莫斯科会谈,受到斯大林斥责,并被迫与苏签订了一项就南斯拉夫外交政策同苏联进行磋商的协定。
三、同室攻伐相煎太急
针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南斯拉夫作出了一定的回应,这更加“激怒”了苏联,1948年3月,苏联突然从南斯拉夫撤走所有军事顾问和专家。苏共中央还大肆通过舆论挞伐南斯拉夫,称南共“没有体现出阶级斗争的政策精神”、“资本主义成份正在城乡增长”等等。同时,苏联还将两党矛盾公开化、扩大化,力图拉拢匈牙利、保加利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孤立南斯拉夫。
1948年6月,情报局第三次会议在布加勒斯特举行。南共拒绝与会。会议在苏联的操纵下,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表示完全同意苏共中央对南共所犯错误的批评”,并得出结论说,南共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入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是一个“间谍集团”。至此,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
当然,前面兄弟说的领导人性格也可考虑在内。
综上所述,苏联战后大国主义和利已主义政策,使苏南两国两党关系日趋恶化,最终使得南斯拉夫被排除在社会主义阵营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