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冬眠期间的新陈代谢率很低,能量消耗很少,所以能长时间不进食活下来
,不过冬眠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如果冬眠前没有贮存足够的能量,会虚脱而死的
从秋季开始,冬眠的动物就开始在自己的体内积累营养,特别是脂肪。这些积累的营养物质,足够冬来眠过程中动物的需要。动物在冬眠期间,呆在窝里不吃也自不动,或者很少 活动,呼吸次数减少,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耗的营养物质也就相对减少了许多。等到体内储藏的营养物质快用光时,冬眠就结束了。冬眠过后的动物,身体显得特别瘦弱,要吞食大量食物来补充营养。
希望采纳zd
原因:所有身体机能会大幅下降。
在秋季冬眠动物机会寻找冬眠的地方,它们会成群的蜷缩着身子,耷拉着眼皮,以这种低耗能的形式-Torpor(拉丁语:迟钝),度过冬天。它们的体温会降至1到9℃。所有身体机能会大幅下降。呼吸很弱,心跳变慢,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
冬眠动物靠的是它们自身的脂肪度日,特别是肩胛骨间棕色脂肪组织(IBAT)。这种组织位于肩膀和颈部,是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特别是在外界温度升高动物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这个过程长达数小时。
苏醒过程的后半段,动物通过身体颤抖,(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一种高放能动作)可将体温提升到正常水平。温度越高,动物呼吸得越快。
扩展资料
0°C严寒是蛇类的致命低温,因此秋末气温降到约13℃以下时就必须找地下各种洞穴去冬眠。以北京为例,1月份地面平均温度虽低到零下5.4°C,但地下1.6米处的温度仍有7.5°C。而且温度变化很小,非常适合蛇的冬眠。
对于蛇类这种生态节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形象地称之为“蛇以春夏为昼,秋冬为夜”。
由于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区,因此蛇类冬眠的时间最长(南方3个月,北方4~6个月,长白山蝮蛇可达7个月),入地深度最深,冬眠的南界也最南,我国仅华南地区几乎所有蛇类都不冬眠。
有趣的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1是,蛇本是老鼠类的天敌,可是在冬眠期间,老鼠反倒可以咬蛇甚至吃蛇,蛇却奈何不得。有意思的是,大连蛇岛上的蝮蛇除了冬眠外还有夏眠现象。这是因为蛇岛上蝮蛇的主要食物是候鸟,而7月、8月份候鸟稀少。
因而长期以来形成5月、6月和9月、10月两个活动高峰,盛夏季节反而潜伏石板下或乱石缝中处于蛰伏状态。实际上,在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的炎热夏季中,因气温过高,蛇都有夏眠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