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是:有情义之人还会后会有期,是对分别的一种美好期许。
出自:钱起[唐代]《省试湘灵鼓瑟》。
原文: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4。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释义: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唐代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
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
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
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
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
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
上一句: 笛声不如离恨长。 全诗见下面内容: 柯亭之椽不复得,蕲州黄竹今尚存。 苍崖翠壁产修干,千顷萧索烟云昏。 羌人眼力发天巧,长笛裁成凤膺饱。 老龙馀响出空星,欲喷炎天作秋晓。 西湖夜寂凉风生,山头一钩新月明。 商声恓悲羽声壮,行子抄忽忽难为情。 时无绿珠清音激皓齿,野王临风三弄亦已矣。 唯有愁端无古今,举刀不断东流水。 深闺兰灯照空床,笛声不如离恨长。 曲终人散一惆怅,回首江山非故乡。 万事浮云过寥廓,且醉杯中琥珀zd薄。 君不见玉管横吹黄鹤楼,江城五月梅花落。
曲终未必人散,有缘自会相逢。百这句诗是人们口口相传后形成的。并没有具体的作者、出处。
译文:一曲终了,人们未必都会散去。有缘分的话,自然再会相逢。
其中,“曲终人散”这个词,最早是在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度》诗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演绎出来的。原句意思指的是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知比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后来“曲终人散”开始在古代诗文中频频出现,指分离、世事变化或寂寥的情绪。如唐·刘禹锡的《竞渡曲》: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宋·李远的《仆久客钱塘有吹笛月下者同旅闻之凄然皆有归》:曲终人散一惆怅,回首江山非故乡道。
而这句“曲终未必人散,有缘自会相逢”是对原本诗意的颠覆释义,表达的是和原意完全相反的比较积极乐观的意境:即版便可能分离,但仍旧积极面对心态。只要怀有期盼,就能够再度重逢。
扩展资料
“曲终未必人散,有情自会相逢”也是刚上映的万万没想到西游篇中设计的经典台词。
根据句义,跳出剧情,也理解可以为:电影虽然已经落幕了,但是只要观众还支持万万没想到,还权对此抱有期待和情感,万万没想到就能继续发展下去,带来新的作品和观众再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