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一代英主柴荣驾崩之前,为何破格提拔资历甚浅的赵匡胤呢?

一代英主柴荣驾崩之前,为何破格提拔资历甚浅的赵匡胤呢?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唐朝灭亡后,中国陷于藩镇之间的混战。为五代十国,直到了周的世宗柴荣继位,中国才有了统一的苗头。柴荣:英武勇敢,功城破敌,英机决策,常出人意料,战无不胜。一有闲暇就招来儒生,诵读经史。柴荣生性不好珍玩之物,一心重视农桑,体察百姓。柴荣屡败南唐后,亲率步骑兵数万,直奔契丹国境,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沿途契丹守将纷纷举城投降。正当柴荣与诸将商议夺取幽州,不料得了急玻返回朝中去世。差一点未统一中国和收复幽州。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代英主的去世,使全国一片悲痛。柴荣可谓上天夺去的杰出皇帝。可惜!
本是柴荣的天下,却为赵匡胤所得!柴荣死后,其幼子继位,时年七岁,其大将赵匡胤陈桥被部将黄袍加身。篡了皇位。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呵呵,以德治国,我们的江总书记是得到了赵总的真传,但中国的强兵之路却没了,宋朝,我个人认为,是弱势的王朝),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在这时期皇帝对不同意见,或任之,或只是贬外地当官,或免职,而没有杀戮,也没有打成右派的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就了有很多诗人词人,写出了传之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也有了宋词以及宋朝文明之盛。赵匡胤的密誓“誓不诛大臣、言官”以及专门建立了许“风闻言事”的言官制度,这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大进步。苏轼说:“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4,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可惜这种进步野蛮的金元所打断,真是可惜,可叹、可敬的千古一帝赵匡胤。

后周世宗柴荣,器貌英伟,善于骑射,性格稳重,待人诚恳。他在位期间,裁冗汰弱、整军练卒、减少赋税、招抚流亡,使历经战乱的中原大地开始复苏。如果不死,柴荣完全可能成为一代明主。然而,天妒英才,他年纪轻轻便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那么,柴荣驾崩之前,为何要破格提拔资历较浅的赵匡胤呢?这得从后周历史以及柴荣与赵匡胤的关系说起。

948年,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1后汉枢密使郭威征讨叛军李守贞,22岁的赵匡胤应募从军,成为了郭威部属。951年,郭威取代后汉,建立了后周,赵匡胤时任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即皇帝侍卫,后拜滑州副指挥,一个低级军官。954年,郭威病逝,因亲生儿子全被杀,就把皇位传给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

柴荣继位后,赵匡胤开始崭露头角。柴荣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是开封府马直军使,老部下。当年,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柴荣亲征,在高平展开激战,由于先锋将领樊爱能临阵脱逃,后周军队自乱阵脚。这时,柴荣身边只剩张永德和赵匡胤所率的4000名亲兵。面对危机,赵匡胤建议兵分两路进攻,得到柴荣同意后,他与张永德各率一军直扑敌阵,激战中,赵匡胤左臂中箭,他不顾疼痛,继续战斗。不久,增援部队赶到,一举打败汉、辽联军,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赵匡胤通过此战,几乎成了柴荣的救命恩人,柴荣因此升他为殿前司都虞候,兼严州刺使。

当时,周世宗柴荣手下资历最老、兵权最大的,是张永德和李重进。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为殿前司都点检。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然而,这两位周太祖的至亲而又权柄最重的人,却因为互不买账而产生了矛盾,又因此而引起了周世宗柴荣的怀疑。

事情是这样的。959年,柴荣在北伐辽国的途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这可能是李重进的亲军派系为陷害张永德而为,但让柴荣从此有了心病。北征不久,柴荣染病,不得不回师。回来后,柴荣病情加重,开始安排后事。他封刚刚七岁的长子柴宗训为梁王,让宰相范质、王溥再兼参知枢密院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顾命大臣的职权。同时,解除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一职,改任镇宁军节度使,把他调离了京城,而以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从此,赵匡胤成为了禁军最高统帅。

柴荣病故后,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随后,在范质的筹划下,李重进也被调离京城,出任淮南节度使。先是张永德,后是李重进,这两位对赵匡胤构成极大压力的大将先后被排挤出权力核心,此时的京城,高级将领的名位都较低,除了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其他将领的名位和影响都在赵匡胤之下。这为赵匡胤兵变,提供了最佳时机和条件。

至于柴荣驾崩之前,为何要提拔赵匡胤,一是赵匡胤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二是李重进、张永德不值得信任;三是赵匡胤是他最信任的人,将兵权交给他,柴荣自认为放心。然而,恰恰是让他最放心的人,夺取了他的帝位。


柴荣虽说是以郭威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但他能坐稳却是靠多年打拼的战功。在打拼中,赵匡胤和柴荣并肩作战,表现突出,深得柴荣信赖,最后将殿前司交给了赵匡胤,撤掉了张永德,是处于江山稳固考虑。

柴荣将张永德撤职,缘于五个字“点检做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3天子”。959年,柴荣征讨辽国,途中重病,班师回朝时,得到一个可疑的羊皮口袋,内装木板,写着“点检做天子”,重病之下的柴荣疑心更重,然后就迅速将张永德撤职。至于这木板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或许出于张永德政敌之手,或许是柴荣自编自导。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军功大,根基深厚。在柴荣看来,一旦自己故去,张永德对其年仅7岁幼子的威胁很大,毕竟前面有郭威先例。出于江山稳固考虑,即使没有“点检做天子”这事,柴荣也会在临终前找别的借口除去张永德这个隐患。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也是功勋卓著,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和张永德一个重量级。柴荣对李重进也不放心,所以将其外调,足见其所做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张永德和李重进的隐患去除后,殿前都点检的位置必须找个信得过的人来担任。赵匡胤是柴荣心腹爱将,一手提拔上来的,最起码表面上看来,他的忠心是毫无问题的。而且赵匡胤比较年轻,军中的根基和威望都不如张永德,让赵匡胤当点检就是很正常的选择了。即使这样,柴荣还不放心,仍然留了一手,将慕容延钊调回来做殿前副都点检。另外,还立符彦卿的二女儿为继任皇后,拉拢地方强大势力做后盾。这一切当然是为了防备赵匡胤。不过,柴荣还是小看了赵匡胤和他的义社十兄弟(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于是有了后来的黄袍加身和北宋。

总之,柴荣撤张提赵是为了后周江山社稷的稳固考虑,安排得也算周密,但是仍然功亏一篑,或许是天意吧。



柴荣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3这个人是非常有才能的,在他在位期间,为了恢复中原经济,东征西讨,奠定了统一的基础。那他死前要提拔赵匡胤,主要还是赵匡胤能帮他恢复中原。







1柴荣的博闻多识


柴荣,大家都知道,他是后周的皇帝。他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都非常有建树。是非常难得的贤明皇帝,并且也是中国少有的外戚皇帝,柴荣这个人看人是很准的,他看得出来,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并且柴荣自己也想要统一,结束五代十国的纷争。所以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制定了针对于整个中原大陆的计划,并且对于幽州这些军事要塞,都进行了规划。但是是因为病重,他没有机会来实行他的计划,这个时候,赵匡胤就出现了。因为赵匡胤所具有的军事才能能够帮他完成自己的愿望,所以,即使赵匡胤还资历尚浅,他仍然是提拔他。


2赵匡胤个人的才能


总有历史学家把柴荣和赵匡胤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他们都是治世之才。可以说,如果把它们放在不同的时代,他们都能有所作为,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所以说,柴荣在死之前愿意,帮助赵匡胤。这也算是一个皇帝,对于下属的提拔。也就是说,赵匡胤的才能得到了柴荣的赏识。



综上所述,柴荣之所以在此前也要提拔赵匡胤,还是因为赵匡胤个人的能力比较突出。同时,柴荣也是一个识人善任的人。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 季羡林《怀念母亲》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母亲去世后的悲伤 从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怎么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怎么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哪 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真的很难? 带八的四字成语 八四字成语大全 带有七 八的四字成语 含有七八的四字成语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喜欢历史 文学的人是什么性情 你认为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有什么区别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代英主柴荣,驾崩之前,为何破格提拔赵匡胤? 一代英主柴荣,在去世之前,为何破格提拔浅资历的赵匡胤? 赵匡胤和柴荣都是一代英主却为什么死得那么残,如果他们再多活十... 柴荣和赵匡胤的关系? 一言难尽 是什么意思 一言难尽是什么意思? 一言难尽是什么意思 说人的性格,一言难尽是什么意思 心平气和反义词是什么 心平气和的反义词成语是什么 心平气和的反义词 七上八下的反义词有那些 床组词有哪些成语 床和梦组成语有哪些 含有床的成语有哪些 床字都有哪些成语 小心翼翼的意思 一在小心翼翼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小心翼翼中翼的意思是什么 小心翼翼的翼意思是什么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是什么意思? 始终如一的坚持是什么意思? 有一种爱 叫做始终如一是什么意思呢 周而复始终如一是什么意思 请哪位大师帮我看一下手纹,有多又乱,不知道是真断掌还是假断掌... 手纹很乱请大师给看看手相 图为左手 请大师帮看看 手纹 比较乱 我是女生'但我手纹很乱'有没有会看手相的大师指点一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哪里?并翻译这句文言...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哪里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具体是什么典故啊??? 一针一线是什么意思? 一针一线一心一念 无有如有 本来清静的意思是什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