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有点相似,来但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更高的价值,马太福音是从积极的角度,你愿自意人怎样待你,也就是说,我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从消极的角度;而常常比较被动zd,
Mat 7: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我们都努力地对人好,是为了受称赞?是为了……
7:12 许多人消极地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却积极地提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把这金科玉律变得更有意义。要制止不去伤害别人并不算困难,但要主动地为他人做好事就困难得多了,耶稣这黄金律正面地建基于良善和怜悯上,就是神每天向我们显明的性情。想想你今天可以怎样行出良善和怜悯来。
【太七12】「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文意注解]「所以,」是承接上文的意思,表示前面几节的话是本节的根基,其含意包括:
1.人与神之间正当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正当关系的基础。
2.神既然用为父的心肠对待我们,给我们好东西,我们也当照样用神的心肠去对待别人。
3.我们怎样有求必应,获得神的恩待,也当照样恩待别人,彼此作神恩典的管道,互相流通恩典。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是天国子民对待人的原则。你对待人的方法,乃是根据要人怎样对待你,不是根据人怎样对待你。
「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指旧约圣经的教训。爱人如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廿二39~40)。我们若真是爱人如己,就应当待人如己。
[话中之光](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他的宗教也有类似教训人『不要作』的消极哲语;但主耶稣的吩咐却是积极的,他要我们主动的去『如此作』。这是基督教与世上一切宗教、哲学不同之处。
(二)基督徒对人的行为,不是根据事实,乃是根据最高的原则。
(三)不是约束自己不加害于人,乃是去使人得益;不单是你不可向人掠夺,你还应当对人赐予;不单是你不可杀人,你还应当爱人。
(四)神藉着律法和先知所要指出的就是基督,因此基督是对待人的最佳良策;信徒对待别人,应当是彰显基督,供应基督。
(五)天国的新律法,和旧约的律法与先知并不抵触,反而是要成全、补充它们。
【太七12孝思不匮】"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从前有位姓张的农夫,娶妻王氏,只生一子,还有年已老迈的寡母在堂,因家中工作需人,就为儿子娶了一个养媳,好帮理家务。王氏性情凶悍,对这能婉承其意的养媳还不太虐待,但对婆婆则非常不孝,不仅在吃穿方面吝啬苛刻,日常相处时更是常常疾言厉色相向,婆婆年老拿碗不稳,有时打碎好碗,她就为婆婆预备一只破碗。一天老婆婆拿着破碗滑倒了,破碗也跌碎了,战战兢兢的,爬又爬不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6起来,王氏见状正要怒骂时,养媳大声喊着说:“俺的老妈妈啊!您把这破碗打碎了,将来俺用什么给俺的婆婆盛饭?”一面说着,一面将老嫣嫣扶到屋子里。王氏听后反复思想,到我年老时如果她这样待我,我怎么办呢?于是痛悔前非,对婆婆比自己的独生儿子还好,待媳妇也象对亲生女儿一般,一家人陶陶融融,非常快乐。——《为甚么要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