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勾践灭吴之后,功臣诛杀殆尽,唯范蠡漏网,懊恨不已,视为心病。此番徐州会盟,范蠡自投罗网,勾践暗暗自喜。下令将其押解会稽。勾践称范蠡以重金牿赏三军为名,行收买越军之实,图谋不轨,下狱论死。遂将范蠡打入天牢,有待秋决。
范大至会稽,径往相府拜谒越相,献上六十四罐黄金,求见范蠡一面。越相云:“乃父为朝廷钦犯,已打入死牢,看管甚严。大王严令任何人不得相见。君命难违,暂时以不见为宜。容吾徐谋良策,请回驿静候佳音。”
翌日,越相上朝奏于越王,称“如今天下大治,四海升平,基业稳固,社会和谐。为彰大王之英明圣德仁义恩泽天下,不妨颁诏大赦。则万民称颂,千古流芳。”越王准奏,令越相起诏。
越王大赦令诏告天下,百姓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范大在驿馆闻讯,知父亲当在大赦之列。忽念昨日献金过于礼重,颇有悔意。遂再次拜见越相,以所献六十四罐黄金成色不佳为由,悉数撤换。改以六十四罐黄铜充之(春秋时黄铜亦称黄金)。
越相连夜晋见越王,谓大赦天下,唯一人不可免。王问之,对曰:“范蠡足智多谋而家财亿万,财富超逾越国。如今全家入齐藉,已非越臣。当今诸侯以齐国最强,能与越国抗衡争霸者,唯齐国而已。范蠡昔日功高盖主,当前以巨金牿吾三军,为王挟持而归,下狱论死。必以为大王以怨报德,范蠡岂能心甘?若赦之,无异纵虎归山。”遂趁夜杀之。
次日,全国大赦,范大往天牢迎父,得一首级,视之乃父也。大恸。驿中所存六十四罐真金不敢取,只身潜遁。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5行至德清,身无分文,于是流落澉山,以操农桑为业。因无颜复见母弟,隐居水乡,终了一生。
越王勾践成就大业,范蠡功成隐名身退,在陶地做买卖发了财,自称“陶朱公”。 范蠡有三个儿子,老二在楚国因杀人被捕。当时有个规定——如果犯人家愿意拿出千金,可不在闹市公开斩首,给他留个面子。因此,范蠡决定派小儿子去楚国活动。 大儿子反对,说:“我是长子,处理弟弟的生死大事不派我去,说明父亲不信任我,认为我是不肖子孙”,说完就要自杀。 心疼儿子的夫人此时干政了,说:“老三去了未必能成功,老大不去当即就自杀,权衡利弊,还不如叫老大去呢。” 范蠡无奈,只得派大儿子去,一再叮嘱他:“你到了楚国,把这一千镒黄金和信,交给我旧日的好友庄生,一切都听他的安排,千万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也不要自作主张,千万千万……”。 范老大到了楚国,把黄金和信交给了庄生,庄生看了信,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说:“你马上回去告诉你父亲放心,千万不要在楚国停留,也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来过楚国,即使你弟弟释放了,也不要问原因,要像事情根本没有发生那样。” 老大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好动脑筋,他在想“庄生虽然是我爸爸的故交,但已多年不见,现在我父亲又不作官了,谁知他是不是还真心办呢?如今我已经把黄金给了他,他要是不认真办,我们不就吃亏了吗?再者,他究竟有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他为什么要我马上回去呢?还是再找些人,多条路就多份保险……”于是他悄悄地留了下来,用另外多带的黄金去贿赂楚国的达官贵人。 庄生送走了范老大,把黄金交给了妻子,告诉她这是范蠡的钱,千万不要动用,事情办成以后还要还给他。妻子问:既然你们是好朋友,为什么还要收他的钱呢?庄生答:范蠡给我送钱,是因为他知道办事可能有用钱的地方,咱家又不富裕,就送钱来备用;一千镒黄金,刚好是保证不公开斩首的钱,这是范蠡的底线,他找我是要我争取更好的结果,所以我必须收下,留到最后实在不行的时候再用;如果我现在不收他的钱,老大就会认为我是不想给他办,或者是我有难处办不成,他就会另外找人,那样事情就会很糟。等事情办成了,老二回到了陶地,一切都风平浪静了,再把钱还给范蠡也不迟。 庄生找到了一个好机会和好借口,就入宫去见楚王,说是最近天象有异变,对楚国有危害,如楚王能以德报怨大赦天下,就能避害。 庄生的廉洁正直在楚国闻名,楚王对庄生一向敬重有加,对庄生的建议,自然采纳,就着手准备大赦的事情了。 得了范老大好处的达官贵人们,正愁没门路办事呢,听到楚王要大赦天下的消息,就赶紧告诉了范老大。范老大见他所贿赂的达官贵人众口一词,自然笃信不疑,而且是板上钉钉。他想:“既然是楚王大赦天下,弟弟当然也在大赦之列,给庄生那一千镒黄金不就多余了吗?”于是他又找庄生,把黄金要了回来。 庄生发现范老大不仅没有离开楚国,而且还在楚国大肆活动,广泛结交,不然他怎么能得到这么机密的消息呢?但不知他在楚国都结交了哪些人?都说了些什么?有没有涉及到我?如果楚王觉察出“大赦天下”的建议是我救范老二的计谋,我的命就没了……于是他再次入宫见楚王,说:“外面有很多人在议论,富翁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他家派人贿赂了君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3王左右的人,因此这次大赦并非是大王体恤国民,而是因为朱公子。” 楚王听罢大怒,于是下令先把范老二杀了,然后才下达大赦的诏令。事已至此,范老大只能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了。 范蠡看了看老二的尸体和老大等=带回的黄金,感叹地说,我就知道老大办不成大事,他太聪明啦! 聪明的人都很自信,因为他以为他了解了事情的真象,其实他没有明白的是:他只是了解了事情的一部分真象,而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 如果范老大听从了庄生的劝告,立即返回陶地,大赦天下就会顺利实行,即使是庄生吃掉那笔钱,毕竟范老二可以生还,千金买一命还是值的。 人问“庄生为什么不把他的计划详详细细地告诉范老大呢?” 凡是办大事,都只有目标没有计划,一切都随时间、地点、对象、环境……诸条件相机而动,随意性强、变异性大,甚至有时想说都说不清楚,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好的做法就是“听他的”,用人不疑嘛! 范蠡叮嘱范老大的三句话“一切都听他的安排,千万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也不要自作主张。”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听他的”。 又问“庄生后来又入宫向楚王进言把范老二杀了,是不是太小人了?” 办大事的人都有一个原则——在保住现有名誉、地位、身份的前提下,才能给亲戚、朋友帮忙。当范老大的行为可能对庄生的名誉造成损害时,庄生必然要采取一切措施保卫自己的名誉,老二虽然被杀,但尸体可以运回陶地,仍然没有突破范蠡的底线。 为什么任何领导都不喜欢聪明人?
在陶地寿终正寝,善终。
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市)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他出身虽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范蠡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余载,灭了吴王夫差。正当功成名就之际,他毅然辞掉高官厚禄,下海经商去了。
《史记》记载说,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意思是范蠡带领妻子、孩子,在齐国的海边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开始了新的艰难创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渔业、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十九年间,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俨然称得上是当时天下的首富了。
扩展资料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0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参考资料:范蠡-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