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控制别人,而不被别人控制。
一、修身篇一翻译: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洁身自好,以保持善良;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
一定要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恰当指责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恰当赞同我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
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如虎狼、行为似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己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
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实在在很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种小人。
原文出处:《荀子》作者: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二、修身篇二翻译:
如果遵循那周遍万物、无所不能的美德,以礼义为法度,用以调气养生,就能使自己的寿命仅次于彭祖;用以修身自强,就能使自己的名声和尧禹相媲美。礼义才真正是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大凡在动用感情、意志、思虑的时候,
遵循礼义就和顺通达,不遵循礼义就颠倒错乱、懈怠散慢;在吃喝、穿衣、居住、活动或休息的时候,遵循礼义就谐调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在容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9貌、态度、进退、行走方面,遵循礼义就显得文雅,
不遵循礼义就显得鄙陋邪僻、庸俗粗野。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诗》云:“礼仪全都合法度,说笑就都合时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出处:《荀子》作者: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扩展资料
《荀子·修身》的作者是荀子,由于荀子为周邭伯公孙之后,故又氏孙,称孙卿子,《荀子》一书是后人将荀子的著作和言行编辑而成,产生在战国末期。
修身内容题解:
第一段叙说人们对善与不善应采取的态度,指出君子隆师亲友、好善不厌,因而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段讲述什么是善以及致善的具体方法。文中指出通过修身使品德高尚是公认的善,而修身则必须在礼的制约下完成,即使具体的修养方法也离不开礼和老师。
第三段讲述是良好品德修养的意义。指出良好的品德修养可以使人轻视富贵权力,这样的人可以横行天下,转危为安。
第四段指出修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圣人、君子、还是士,要达到完满的境界,必须不休不辍。而深明法度真义,是修身的基础,依法度行事才能体现出修养的魅力。
第五段文中再次强调礼与师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君子的良好品德可以感召世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荀子认为,君子是淡泊名利、深谋远虑、珍惜名誉、勇于为理想献身的人。
道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的意思为:道德贵在制约他人而不贵在被他人制约。
出处:唐·李筌《太白阴经》道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遵命。
白话释义:要治理一个国家重在要约束这个国家的人,而不被这个国家的人所约束。约束人的人要抓住权力不然不足以约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4束别人,而被约束的人就一定要听从,不然就有可能被杀头。
《太白阴经》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
在论述将帅用兵时,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制胜敌人,团结内部,预有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李筌原为布衣,隐居少室山中,研习道教经典,遂有《太白阴经》传世,后来人仕,曾任荆南节度判官,最后做到邓州刺史。不难看出,李筌应当是唐代中期少数关注军事问题并有所成就的人物。同时,他更是“一位长期被忽略的唐代哲学家”。
李筌生活在盛唐与中唐之交,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激化,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李唐王朝从鼎盛的巅峰一下子跌落下来。叛乱虽然平息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在肃宗当政时,却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巩固。
继任者代宗更是昏庸不堪,对强横不法的武夫,则依其强横程度施予不等的优抚,而对国家功臣,却因功绩的大小对他们平添忧惧与猜忌。“屋漏偏遭连天雨”,在国内政治日趋腐败的情况下,吐蕃又兵临长安,使西部边境陷人动荡之中。
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土不能不满怀天下之忧。李筌的《太白阴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代宗李豫永泰年间完成的论兵之作。如果说《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对李世民乱世取天下作战经验总结的话,那么《太白阴经》则具有总结平息“安史之乱”作战经验的性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李唐王朝一片粉饰太平,曲意逢迎,不以经世治国为务的官场中,李筌能借“释古”指斥时弊,著书言兵,提出匡时救世指导以后战争的明确意见,可谓独具睿智。
文章简介:
《太白阴经》共十卷。第一、第二卷讲“人谋”,讲战争中人的作用,提出了诸如天无阴阳、地无险阻、人无勇怯、主有道德、国有富强、贤有遇时、将有智谋、术有阴谋、数有探心、政有诛强等批驳形而上学的命题,并进行了富有逻辑的论证。
并就善师、贵和、庙胜、沉谋、子卒、选士、励士、刑赏、地势、兵形、作战、攻守、行人、鉴才等有关治军和战争指导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两卷在全书中是最富理论色彩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李筌军事观点的部分。
第三卷的内容比较庞杂,为“杂仪”,其中包括授钺、部署、将军、阵将、队将、马将、鉴人、相马、誓众军令、关塞四夷等篇目。第四卷为“战攻具类”,对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济水具、水战具、器械、军装等分别进行了介绍。
第五卷讲“预备”(战前准备),其中包括筑城、凿濠、弩台、烽燧、马铺土河、游奕地听、报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更刻、乡导、井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衅豉、屯田、人粮马料、军资、宴设音乐等篇目。
第六至第十卷,主要内容为阵图、祭文、杂占、杂式等篇目。可以明显地看出,前五卷系由两个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和实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