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古代太监待的地方叫司礼监。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zd、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 。
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专限制。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虽然司礼监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然而却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样任意废立皇帝。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明代司礼监著名宦官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皆属曾任司礼监之主管。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还兼任东厂太监一职。
太监又称宦官、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在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太监开始被称为宦官,而“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太监,于京中也称宦官、公公、寺人、内官、内侍、中官、中贵人。
太监净身的原因是为了保证皇帝的血脉纯正,皇宫中不允许其它男性的存在。宫中又需要大量的杂役,很多事情不是宫女所能完成的。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1京中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中国京城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扩展资料: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指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辽代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皆设有“太监”。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
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历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