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楼上没有说出原理。
原理是在冬季储存大量的冰块,利用冰的融解吸热来降温。
冬天于河面取冰,放入地窖或冰窖,覆盖上棉被,隔绝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和温度交换。 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方法,也就可以用冰来制造冷饮了。《周礼》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是说凌人掌管冰政,在冬季十二月大寒之时,主持斩冰之事。而要窖藏夏天冰块,需要量的三倍才够用,因为其中的三分之二会在凌阴中融化。《诗经·七月》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三之日”即周历的二月和三月,“凌阴”是指山阴处的藏冰地窖。此诗说的是古代陕西这个苦寒之地的凿冰藏冰的时间。 自周代起,后来的各个王朝,都设专门的官吏管理冰政。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北京皇家冬日采冰的事,由皇帝亲近的侍臣“中涓”负责,当时采冰的时间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 窖藏的冰,到三伏炎暑再取出来使用。皇帝以赐冰给大臣表示一种特别的宠信:“六月夏季,正当伏日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宋·吴自牧《梦梁录》);“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帝京景物略》)。 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这种窖冰一般都不直接食用,一是用于室内降温;二是用来冰凉食品,因此就有了冷饮。 在宋人所写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提到当时汴京或杭州的冷饮品类,有:沙糖绿豆、漉梨汁、木瓜汁、卤梅汁、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沉香水等等。从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凉茶是宋人冷饮两大类别。 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汁的周围,使其降温。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此书中还提到“(北京)市中敲铜盏卖梅汤(杨梅汤)者,与卖西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2瓜铿聒远近。” 此外还有一种“凉粉”可供谈资。这种“凉粉”颜色淡黄,呈半固体、半透明状,加入糖水和果汁,清凉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实制成的,方法是将硬壳中带粘性的种子取出,放入布袋里,浸入冷水中,不断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胶质物渗出布袋,经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凝成半透明的“凉粉”了。“木莲即薜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种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
古代的冰窖是选择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挖掘而成,寒冬取冰放入冰窖存储。
古代的冰窖一为官办来冰窖,一为民办冰窖。官办冰窖多选择砖石砌筑的拱形进行挖掘建设,形成地下冰窖,民办冰窖则皆为挖掘土坑。众多冰窖所存之水,自均取自城区、郊区的天然水域。
三九天正是打冰时节,当冰冻到约一尺厚时,用专门的铁制工具(时人称为冰镩百)将湖面上的冰分割为长方块。长约三尺,宽约二尺多,装上大车运往冰窖储存。夏天时方可将冰块取出使用。
扩展资料
古代的冰窖不会使得冰块融化的原因如下:
1、古代的冰窖都建在地下,一般是在地表5米以下,利用了泥土不导热的原理。
2、冰窖一般建立在干燥、杜绝度阳光、透气性好的地方。
3、冰窖特意修建成较为密闭的形式,减少温度的损失。
4、冰上问还覆盖杂草、棉被、可以起到阻碍热量交换,尽量把吸热量降到很小的程度。
5、冰窖的地面铺设了带槽地砖以及水井,可以把底部融化的冰水可以导入到井里,既可以起到降低来自地答底的地热,又可以避免冰窖室内地面浸泡在水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