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言之成理
yán zhī chéng lǐ
注 释: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出 处:
《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例 子:
虽然仁人们未必肯用,但我还可以~。(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言之凿凿 ( yán zhī záo záo )
解 释 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出 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形容说话有根有据
近义词 千真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4万确、无庸置疑、铁证如山
反义词 捕风捉影、空中楼阁、水中捞月
成语: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yán zhī zhūn zhūn,tīng zhī miǎo miǎo
【解释】: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出处】:《诗经·大雅·抑》:“诲而谆谆,听我藐藐。”
言之有物 ( yán zhī yǒu wù )
解 释 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内容。
出 处 《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聂绀弩《汽油--艺术》:“有时候还觉得~,痛快淋漓的。”
近义词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言简意赅
反义词 言之无物、废话连篇、纸上谈兵
灯 谜 说东道西
言之无文
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拼音】:yán zhī wú wén,xíng zhī bù yuǎn
【解释】: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示例】:今人徙知‘~’,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言之有理 ( yán zhī yǒu lǐ )
解释 说的话有道理。
出 处 明·无心子《金雀记·守贞》:“还是左兄言之有理,极是曲体人情。” 清·洪升《长生殿·骂贼》:“众卿言之有理,再上酒来。”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说的话有道理
示 例 郭澄清《大刀记》第11章:“大婶觉得永生~,点了点头。”
近义词 言之成理
反义词 胡说八道、言不及义、无稽之谈
言外之意_成语解释
【拼音】:yán wài zhī yì
【释义】: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复
【出处】: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制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例句】:间有一百二不尽之言,~,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 ★清·郑燮度《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变色之言】使脸色改变的话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7。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不言之言】意在言外的话。
【刍荛之言】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顿腹之言】犹言肺腑之言。
【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风尘之言】风尘:污浊。指谗言。
【肺腑之言】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婚姻介绍者。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肤受之言】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负薪之言】负薪:背柴草,旧指地位低微的人。地位低微的人说的话。
【过耳之言】听来的传言不值得认真对待。
【荒唐之言】指荒诞无稽的言论。
【解构之言】解构:附会,捏造。指牵强附会或胡乱捏造的话。
【金石之言】象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金玉之言】金玉:黄金和美玉。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狂瞽之言】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亦作“狂瞽之说”。
【盲瞽之言】盲瞽:眼睛瞎,比喻不明事理。指见识短浅或没有分寸的话。常用作自谦语。
【媒妁之言】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逆耳之言】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两可之言】两可:可彼可此,态度暧昧。不肯明确表示自己态度的言论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