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邪念,思想纯正。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蔽: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三字,源出于《诗经·鲁颂·駉》原是描写鲁僖公的马夫专心养马的神态,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纯正,不邪恶。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原文是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扩展资料
思无邪的意义:
孔子“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中和”之美。“无邪”就是“归于正”,就是符合“正”,即“中正”,也就是“中和”。
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观都是那么得恰到好处。
孔子认为男女关系、青年恋爱都应在“和谐”的分寸之内,在“合礼”的规范之内进行和完成,必须是合礼和合规范程序的。
“《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便是这种儒家男女之间伦理规则的典范”。
可见,孔子的“中和”思想是跟政治道德联系起来的,在他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即“思无邪”,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可以说,《关雎》所讲的“中和”是“思无邪”的具体化。也反映了孔子所提倡的“中和”之美,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思无邪”中体现出了“中和”之美。
但是孔子的这种中和之美还处于朦胧阶段,直到荀子才对此从理论上作了概括和总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三百,思无邪
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2章。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思无邪”三字,源出于《诗经·鲁颂·駉》,原是描写鲁僖公的马夫专心养马的神态,孔子借用来评论《诗经》。
孔子认为,《诗经》三百篇,内容健康,思想纯正,合乎礼义,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孔子的这个评价,反映了孔子重视《诗经》的社会作用,要求诗歌于人的道德教化有所裨益的思想。
扩展资料
《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6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诗经的全部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貌似是孔子說的吧~ 擦!好吧,我補充! 就本人對詩經的理解及對孔子的揣測! 孔子是屌絲,所以,說了這麼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