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将学生作为认知、发展的主体,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客观地预测学生的达成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目标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多元化。
1.基础性:基础性就是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2.发展性:培养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良好人文素质。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多元化: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发展实际,既有知识的、技能的、情感的,又有过程的、方法的和价值导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知识、技能的教学能力、情感的教学等多元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公共备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搞空泛架子,而是扎扎实实地确定能够有效落实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要经过教师创造性的加工
教学内容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照搬,教师要多角度的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将教材内容变成更适合学生学习、更适合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
1.将教学内容结构化:根据心理学知识及长期的教学实践可知,结构化了的知识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便于理解记忆,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定学习层次,以有限知识构建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再发展以及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多向信息沟通、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为基本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3.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教材中能联系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知识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控制和利用这些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中的教育资源,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从社会、从生活走进教材,再由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让学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一堂“海洋污染”课堂教学课.老师先是让学生预习,提问,归纳海洋污染的种类,使学生明了是有害物质进入了海洋环境并造成危害形成海洋污染,通过三看三练(观看录像,填写练习表格;观看图片资料,填写练习表格;观看文字材料,填写练习表格)巩固知识点,最后,通过两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严谨、有趣、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
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根本途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9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和创造性教学的水平,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科学的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创新性、灵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几方面:
1.体现启发性:教师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利用直观教学进行启发;利用实验进行启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利用对比进行启发等等,这样可降低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素质。
2.体现探索性:探索性的教学就是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将科学探索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获得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给予适时提醒、恰当点拨、积极引导。
3.体现开放性: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科技日新月异,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适当延伸到与之相联系的现实生活,适当扩展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导学生时刻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发展。
4.体现情感教育性:教学的情感教育性,是指利用教材中情感素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
要利用科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科学发展史中,蕴藏着科学家们崇尚科学的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追求科学真理的的顽强毅力和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素材,发挥其“给人以智慧”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
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新的科学概念以及科学动向引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去探索更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
5。体现艺术性:教育教学既是一种科学行为,又是一种艺术创作,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仅是教学设计上的虚实依从、动静交错、张弛有度、疏密相间,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语言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一堂好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字斟句酌,准确精练,遵守科学性;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重视通俗性;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富有生动性;比喻恰当,形象得体,增强直观性;善于激疑,巧于解惑,富有启发性;幽默诙谐,活跃气氛,富有趣味性。
(2)情感效能:学生的学习要依据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真诚的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要把握教材内固有的情感因素,善于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情感(或哲理),通过表扬、引导、参与、激励、组织交流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用情感和爱心感染和打动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让学生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3)课堂评价艺术: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对学生不断进行评价的活动,评价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艺术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让学生充满自信和努力的热情。
四、教学效果的检查
对教学效果的检查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是师生情感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以学论教”,教师在课堂上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始终把教学目标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注重根据常规的检查手段检查教学效果。如:
第一,必须当来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怎么解决的知识源点
教学手段是否合理
问题的设百置是否有价值
练习的设置是否恰当
第三,如何利用作业度评价巩固补救相关知识
是否在作业中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要集中答处理,个性问题要个别处理
……一下子说不完
一、目标明确
本次讲课要达到什么目的?仅仅是向受众传达知识吗?除了要把知识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受e68a847a686964616f366众,还应该明确本堂课要向受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这就是一堂课的目标,它是引导受众的一条暗线,需要授课者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以照应授课目标。
比如本堂课若是想要培养受众的发散思维能力,就适当准备启发性的例子,让听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
二、对象清晰
要听课的是哪部分群体?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年龄层次?他们的知识结构如何?这些是在设计一堂课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根据受众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包括语言表达,授课深度和难易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授课的知识内容被很好地吸收和理解。
三、主题突出
写作需要确立主题,演讲需要确立主题,讲课同样需要确立主题,并且鲜明的主题就像英明的将帅,可以统领全课,所以,一堂生动有趣的课一定是主题突出的。要做到主题突出。
四、条理清晰
一堂好课不会是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的。清晰的条理、层次分明的结构有利于帮助听众建立知识的框架,有利于听众准确地理解知识,所以授课者要精心组织课程架构,层次如何安排,各部分的中心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怎样衔接和过渡,都需要授课者精心设计。
五、重点突出
一篇流水账似的文章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节流水账似的课堂同样也不会让听众有更多的收获,所以授课内容要有的放矢以突出重点,让听众明确重点要掌握什么,才能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对所要讲解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把握重点,同时适当借助表达技巧,比如语气的加重和停顿等突出重点。
六、案例典型
好的文章不仅要有巧妙的结构,还应有生动的案例来支撑,这样才能有使文章更加丰满立体,授课也是如此,所以在选取案例时,需要选取那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才能更加突出课堂主题,使课堂气氛更为生动。
比如,在讲授志愿填报的重要性时,可选取非常典型的填报成功或者填报失败的案例。
七、互动适宜
互动指的是授课者与听众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良好、有效的互动有利于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提高授课效率以及创造性地实现授课目标。
但是,互动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既做到充分互动又不浪费时间,需要授课者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力。
八、仪式感
仪式感是对课堂的重视,是对受众的重视,一堂好课需要授课者注重仪式感的营造。从服装上来说,着装不可过于随意,因为得体的着装能更好地彰显讲授者的气质和风度,也能表达出对听课者的尊重。在礼节方面,正式讲课前,授课者应热情、大方地向听课者问好,
在课程结束时,应该恰当总结,并告知大家本次课堂结束,同时表达对大家的谢意。除了开头和结尾,仪式感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授课者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