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看问zd题不能极端化,简单化,要辨证的看问题。蒋介石虽然犯过很多错误,但他的功绩也是不容否认的,而且是大功绩。
蒋介石的功绩主要有三方面:
1 追随国父中山先生,推翻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 在抗日战争期间,没有卖国投敌,始终坚持抗战,直至最后胜利。
3 在主政台湾期间,始终坚持一回个中国的政策,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使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以上所说的这些都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功绩,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应该世世代代铭记于心的。
最后,再说一次看问题不能简单化,极端化,尤其是看历史人物。就如同毛泽东主席,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犯了文化大答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
一、评价: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0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二、简介: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蒋中正先生(一八八七-一九七五),字介石,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生於浙江省奉化县之溪口镇。其先出自周公旦之子伯龄,伯龄封於蒋,后遂以国为姓。自汉以来,子姓仕宦,时有南迁。迄元季仕杰公一系,始卜居溪口,累世孝弟力田。明亡,子孙遂不仕清室。祖玉表公,父肃庵公,虽货殖屡中,然皆自奉俭约而好施予,义行为乡裏所称。先生九岁失怙,母王太夫人讳采玉,督教甚严,凡酒扫应对之仪,庸保猥贱之役,皆令服习,所以厉其坚忍操履者甚至。
先生六岁就傅,十四岁已毕论语、孟子、诗易、左传、尚书,十五岁习为策论,旁涉子、史、古文辞。十七岁入奉化凤麓学堂,始习英文、数学,亦留意西学与时事之研究。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孙中山先生集合各省志士组中国同盟会於日本东京,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先生一意踵赴,然戚旧多尼其行,乃自剪辫发以示志,卒得王太夫人首肯,遂於翌年(一九○六)四月东渡。先生志在学习陆军,以格於规定,暂入东京清华学校。未几,识吴兴陈英士(其美),因得广交留东志士,是为参加革命运动之始,时年乃方二十也。
是冬遄归,考取新设之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明年(一九○七)夏赴保定入学;复投考官费留日陆军学生,亦获隽;遂於三十四年(一九○八)春再赴日本,入振武学校。旋以陈其美之介,加盟同盟会。每休沐,辄与同志聚商革命大计;既得邹容所著「革命军」,晨夕览诵,因自题「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之句於戎装小照以见志。
清宣统二年(一九一○),谒国父孙中山先生於东京,接席倾谈,受期许为难得之革命实行家。岁杪,卒岁振武学校,例以士官侯补生入伍日军野炮兵第十九联队实习,驻新潟县之高田郡,时方冱寒,晨夕於雪中挽车操炮,束草刷马,劳极而汗,然后掬雪自沐。
辛亥(一九一一)十月,武昌革命军兴,先生闻讯,微服而归,与陈其美等举义江浙,以先锋指挥官,帅敢死队百余人入浙,於十一月五日攻克浙江抚署,光复杭州。
浙省既复,返沪报命;时陈其美已规复上海,被举为沪军都督,任先生为沪军第五团团长,未几全苏底定,南京光复,武汉危局,因而转安。
既革命开国,先生於元年(一九一二)三月辞沪军第五团团长,赴日研习德文,为留学德国作准备,并创刊军声杂志。二年(一九一三)春,方屏当欲行,忽袁世凯刺宋教仁案发,公开与国民党为敌;孙中山先生号召讨袁,以陈其美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挽先生相助。七月,各省相继举兵,先生在沪密召旧部,急攻江南制造局,於龙华、南市间与顽敌苦战至一昼夜,施因国际干涉解散。
九月,各地讨袁军,相继失败,孙先生东渡日本,为重整革命阵容,决定重组中华革命党。先生尚在沪秘密部署讨袁军事,乃首先宣誓加入。旋奉召赴日,得孙先生召见,付以重要革命任务。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一月,先生受命创办陆军军官学校於黄埔,大元帅勉以「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六月十六日军校开学,大元帅亲临主持典礼并授印,期许学生练成为实行三民主义而奋斗之革命军。其时情势险恶,陈炯明逆军图卷土重来,而混迹革命阵营之杨希闵滇军与刘震寰桂军,亦各怀异志,又香港英人公开支持之广州商团,更谋建武力,颠覆政府;先生亲率黄埔军校
官生应变,商团之乱遂平。冬间,北方「国民军」起,群请孙大元帅北上主导统一建国大计;十一月十三日大元帅启行,先至黄埔巡视,喜学生精神奋发,学习认真,因语先生曰:「余此次赴京,能否归来,尚不一定;然余之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今观军校学生能克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续吾之革命事业,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e68a84e79fa5e98193339行我之主义。」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崩逝於故都。时先生方率黄埔学生与教导团官兵三千人,东征讨逆,已拔淡水、海丰、揭阳、潮安、汕头诸镇,十三日复大破十倍之敌於棉湖,至二十日克五华、兴宁,尽逐敌军於赣湘山鄙之后;方得孙先生逝世之讯,遂全军墨絰,於二十二日在兴宁遥祭,誓言「敬遵总理遗嘱,继承总理之志,实行国民革命,至死不渝。」
东征既捷,残敌亦即输诚;而杨希闵、刘震寰盘据广州,观望不前,且图举广州以叛。中央委先生以回师定乱之责,遂於六月率其新以校军教导团组成之党军,暨驻潮、梅之粤军,回师定乱,广州遂安。革命政府即从事整理,於七月一日改组为国民政府,八月二十六日编组各军为国民革命军。此时,「沙基惨案」发生,外交情势紧急,陈炯明又图因祸再起,策动其以投诚之旧部复据潮梅以叛。九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先生为东征总指挥;十月一日,二度东征开始,不匝月又尽扫叛逆,肃清全粤,革命基地至是益臻巩固。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一月,先生於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军事报告,指出东征完成,军事统一,革命力量足以吊民伐罪,统一中国,建议实践总理遗志,挥军北伐;群情奋励,一致赞成。大会并选举先生为中央执行委员,又被推为常务委员,五月,国民政府於六月五日任先生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七月一日颁布北伐动员令,七月九日先生就职誓师。北伐大举,於焉展开。
唯其时国内军阀,号为强兵者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他如西南各省豪酋,亦往往拥兵称号,少者三万人,多者数十万。而国民革命出师之日,仅八万十万之众,尚非尽「可与之俱死」者。然义声所播,民皆仰望;黄埔健儿,尤只知有义,不知有死;遂以此迭克顽敌,卒成大功。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三月二十一日北伐军克复上海,二十四日克复南京,共党份子於其时受俄共指使,竟在南京伪饰革命军,侵袭外国领馆,杀害外侨,时称「南京事件」;又在上海组织武装,制造暴动;目的皆在造成社会混乱,挑起国际干涉,以破坏北伐统一大业。党国情势,面临严重危机,中央监察委员蔡元培、吴敬恒、邓泽如、张人杰等,乃调查举证,揭发共党阴谋,并召开中央监察委员全体会议,决定护党救国,同时咨请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取紧急处置。中国国民党遂全面展开清党反共,不幸此际被鲍罗廷认为「有野心、可利用」之汪兆铭,竟甘受利用,自赴武汉,与业已定都南京之国民政府为敌;直至七月间,俄共以狰狞之真面目对之,汪始憬悟,与共党分手,史称「武汉分共」。
先生以武汉方面,既认清共党阴谋,实行分共,即以全党全国之团结为重,无如汪兆铭犹固执其私人权位观念,一面出兵东向,一面对在京之李宗仁等进行分化;先生为此毅然高蹈,於八月十二日宣布辞职,离京返乡。中央推胡汉民、吴敬恒、蔡元培至上海挽留,以先生已回奉化,胡等三委员暨张人杰、李煜瀛诸元老,遂亦通电辞职,表示与先生同进退。
先生念及革命大业固须赖全党全国,团结奋斗,而国际阻碍尤须排除,遂决意出国宣扬中国革命宗旨。乃於九月前往日本;及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相接,发现其必欲阻我北伐统一,因毅然返国,谋所以团结御侮之方。此时与互慕已久之宋美龄女士,以革命伴侣相许终身,乃於十二月一日在上海结婚,并发表撙节婚礼费用以建设伤残兵院之启事,宣示「从此我二人决为革命尽最大努力」。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一月,以各方函电纷驰,吁请复出,先生乃与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闓自上海同车入京。沿途民众热烈欢迎,谭主席顾而语先生曰:「观於今日民众之欢腾,可知去年八月吾兄下野以后,全国民心之惶惶为何如矣!」
既抵京,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署二期北伐。时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阎锡山率北方革命军,一再来电表示愿归先生节制,中央为统一军令,特任先生为北伐全军总司令。继即统一改编国民革命军,以先生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阎锡山分任第二、第三集团总司令,稍后又增第四集团军,以李宗仁为总司令。於四月七日誓师,再举北伐。
六月,故都光复,北伐告成。先生北上,偕各集团军总司令暨中央党政代表,於七月六日恭诣碧云寺孙中山先生灵前行祭告礼,祭文中缕述三年来党国所历之险恶艰辛,虽得北定中原,与民更始,然瞻念前途,「於心理、物质、政治、社会之建设,及民生幸福、国际平等之蕲求,有需於全体同志全国同胞之共同奋斗者,殆十倍於军事时期」。怆感至深,不禁放声大恸。 十月,中国国民党依孙中山先生遗教,制定「训政纲领」,开始实施训政。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任先生为国民政府主席,於国庆日就职,书告全民,同心戮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再三致意同胞同志:「国内苟有一分力量可以保全为救国图存之用者,即应积蓄培养,珍重爱惜。」岁杪,张学良不顾日本之强横干扰,宣告东北易帜,至是统一完成。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一月二十八日,日军复进攻上海,先生以全民呼吁与政府敦促,复返京受任军事委员会委员,急起御侮。首先檄调第八十七、八十八两师协同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对日作战,於庙行镇获得大捷。三月六日,中央推举先生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暴日於重挫之余,闻先生复出,知我有持久作战决心,复由於国际调停,乃同意停战撤退。时共党已乘淞沪之祸,扩大叛乱,糜烂七省;先生盱衡全局,认定抗日之战,终不可免,然内乱不除,则无以御外,乃决定「安内攘外」政策。自兼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以半年之力,戡定中原;然后集中力量,围剿赣境之共军。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二月,中国国民党举行五届二中全会,通过先生提出之「根绝赤祸案」,针对中共向政府输诚所自动提出之保证,作出四项决定:(一)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义之武力。(二)须彻底取消其所谓「苏维埃政府」及其他破坏统一之一切组织。(三)须根本停止其赤化宣传。(四)须根本停止其阶级斗争。至此,中共在形式上已完全输诚,中央本「编共而不容共」原则,著手收编共军,并改正其一切违背国家民族组织。倘非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继起,则余烬固难有再燃之日也。
五月,日本全面展开煽动战争之宣传,其军部亦随即公开作动员之准备;至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继且攻我平津,战火蔓延不已,日军有计划之全面侵略遂起。先生确认我业已面临存亡关头,乃决定起而御侮。
日本启衅之初,声言「三月亡华」,以为攻略京沪已足以逼我屈服。先是先生於平津陷后,急调大军集中山西,制敌侧背,使其不敢贸然南下;上海战起,复毅然以精锐投入,吸引敌军主力。自此,敌乃失其「由北而南」之有利作战形势,不得不一如先生之战略指引,陷於被动的「由东向西」之长程仰攻。是年十一月十一日,我军撤离上海;十二月十三日,敌军攻入南京;而我政府则已於十二月一日安然迁都重庆,工厂企业亦已迁入川陕复工生产矣。岁杪,日本透过德国提出和议,当即为先生所峻拒。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春,日本以胁和失败,竟发表「尔后不以国民政府为交涉对手」之声明,并增兵疯狂进攻;我最高统帅部乃重颁国军战斗序列,调整各战区兵力,准备长期全面作战。此际中共虽阳称抗战,实则仍全力从事破坏颠覆活动,先生非不洞烛其奸,惟念「国之祸患有隐有急」,故仍隐忍涵容以期其能不自越於国家民族之外。
三月二十九日,中国国民党举行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於武昌,先生於党派问题虑之至深,先与各党派坦诚研商,拟师孙中山先生集全国各革命团体合组同盟会之义,以统一意志,集中力量;此议众皆乐成,唯共产党坚持反对,故未克提出大会。然为国家民族久远计,仍策定「抗战建国纲领」,并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前者明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之主张,著重在以建国力量支持抗战,以抗战精神持续建国;后者则在号召全国青年同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之理想而奋斗,初无政党之含义存乎其间也。大会又通过中国国民党行总裁制,选举先生为总裁。并通过设置国民参政会,为战时最高民意机构,会后即延聘各党派社会贤达暨学术界人士为参政员,於当年七月开议,共党首领如毛泽东等七人亦在被聘之列。
是年自春至秋,战事益烈,四月,我军大捷於台儿庄;五月,撒出徐州;六月,黄河决口,敌遂无由进出中原;在我军步步为营之抵抗下,凡四阅月,敌始攻近武汉。十月,敌复以重兵登陆广东,欲北上夹击;我以既已贯彻全面持久消耗敌人之战略,乃於十月二十五日主动撤离武汉。抗战之第一期,先为「以空间换取时间」,既历十五个月之久,破敌「三月亡华」之梦,至五倍而有余;武汉撤后,转入第二期,我军已完全握有主动。十二月八日至於重庆,书「从头做起」四字置诸座右。寻飞西安,主持军事会议,忽得汪兆铭潜赴河内之报,并知其对龙云明言与敌倭有约,欲诱龙附和。乃急返重庆,亟思以善意挽救之,且电香港大公报张季鸾请舆论对汪宽留余地,冀其勇於悔悟。不料汪竟於二十九日发出所谓「艳电」,公然卖国。大义所在,乃不得不奉辞伐罪矣。
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元旦,中央决议开除汪兆铭党籍。月杪举行五届五中全会,策定对内对外方针。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春,汪兆铭在南京成立傀儡组织,先此已与日本签订密约,其丧权辱国,视袁世凯之「二十一条」为尤甚。先生曾痛予驳斥,国民政府并明令通缉附逆诸奸。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一月「新四军」公然叛乱,突袭国军第四十师暨三十二集团军司令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维持军纪,予以制裁,经军事委员查实,明令撤销其番号;中共竟擅自另派军长,扩大编制,同时颠倒是非,恶意宣传。六月,德国突袭苏俄,十二月,日本突袭美国,攻略南洋,始深服先生识虑之远。德攻俄后,美国犹与日本谈判,旨仍在图使中日议和也。先生正告美国政府;不得牺牲中国,以谋对日妥协!并明白要求美国;必须以决不妥协之态度,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兵,乃归还侵占中国之土地。十二月八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至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阵线始明,中、美、英以及相关国家乃一致对日宣战。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一月一日,中、美、英、苏、荷、澳、纽...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签订反侵略共同宣言,宣言由美、中、英、苏四国领衔,其余各国依国名字母排列,其用意在确定「四强」地位。二日,先生同意美、英、澳、荷、纽诸国之推举,就任联合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中、泰、越各地区同盟国军队作战。
十月初,先生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九日,美国与英国同时通知我国,愿与中国谈判缔造新约,先生自记所感曰:「接获美、英自动放弃在我国治外法权重订新约之通告,此乃总理革命奋斗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将由我手中达成,中心快慰,无以言喻。」因於翌日国庆纪念大会中,向全国同胞宣布。十一月,蒋夫人应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之邀,前往美国访问,并医治其五年前在淞沪战役前线翻车所受之旧伤。
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签订平等新约,为害中国百年之不平等条约,自此废除。先生昭告全民,应益求自立自强,努力开拓国家前途。并自著「中国之命运」一书,叙述不平等条约之由来,国民革命奋斗之经过,与今后国民努力之方向,都十万言,於三月梓行。
蒋夫人在美疗伤渐痊,罗斯福夫妇於二月十二日迎居总统别墅,十八日应邀至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讲演,赢得全场一再起立鼓掌欢呼;报纸广播称其「已征服国会,而感化无数美国人倾心於中国」。其后,并至纽约、波士顿、洛杉机、旧金山等地,又访问加拿大国会,均受邀发表演说。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於八月一日逝世,中央推举先生继任,於十月十日就主席职。十月三十日,日与美、英、苏联衔发表「四强宣言」,同负战后国际和平安全之责任。
十一月十八日,先生偕夫人启程前往埃及开罗,与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邱吉尔首相,举行三国领袖会议。除关於军事与经济之各项协议外,并明确宣言:「所有日本窃夺之中国一切土地,如满洲、台湾、澎湖,均应由中华民国恢复之。」同时完全接受先生「日本之国体待战后由日本人民自行决定」,及「扶助朝鲜与安南独立」之主张。此议一定,使二次大战之后,亚非各殖民地皆能独立自由,日本亦得安定复兴,世界进入各民族一律平等之新境界,此实先生秉持我华夏王道精神之所创导者也。
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抗战胜利,先生向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广播,指出:我们的胜利,即「正义必然胜过强权」之真理的证明。我全国同胞,应发扬我民族「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之至高至贵的德性,不以奴辱来报复敌国无辜的人民,而应为战后的世界永久和平,与人类自由民主,尽其最大的努力。是年九月,各战区次第受降;十月,正式收复台湾。惟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大计,因政治情况之变化,不得不再肆延期。
抗战既告胜利,我为谋及早收复东北失土,并共进於战后国际和平,仍隐忍含痛,与苏俄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乃黑沈未乾,苏俄立即违约。其后三十八年(一九四九)我国举证向联合国控诉苏俄,经联合国大会於民国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二月通过成立,此一导因於雅尔达密约之痛苦条约,遂宣告废除。但当中共全面叛乱之顷,美国亦复不顾苏俄支持中共之显明事实,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迁就中共,并於三十四年岁杪,使马歇尔以使身份来华。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一月十日,政府邀请包括中共在内之各党各派与社会人士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同时应马歇尔之要求发布停战命令。政协会议固出於政府之宽容,欲以获致「和平建国纲领」暨制订宪法之协议;但停战云云,则唯国军一方如约实施,共军且反得以据此而攻城掠地,以扩大其占领区。计马歇尔在华一年,如此停战者三次,尤其马氏挟「停止军事援助」迫使国军所有美式武器皆如废物,而苏俄则以劫自东北百万日军之武器给予共军,消长之间,形势已大异矣!洎马歇尔受中共翻云覆雨之打击,而黯然回美,中国则业已处於糜烂不堪之境地。
其时我政府信守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坚决贯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之大计,虽受中共一再阻扰延期,终以「天下为公」之襟抱,於十一月十五日举行国民大会,十二月二十五日制宪完成。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一月一日,正式公布宪法;定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宪法实行日期,自是我乃正式进入基於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宪政时期矣。民国三十六年,全国致力於实行宪政之准备工作,而中共则於其时,疯狂作乱,七月
四日,政府乃宣布动员戡乱。国家虽自此进入非常时期,先生仍以贯彻宪政为首一目标,以「行宪戡乱同时并进」为施政方针。十一月,全国各地投票选举国民大会代表;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宪政实行之日颁令,定於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三月二十九日召开国民大会。大会以选举中华民国首任总统、副总统为首要任务。至是,先生固辞总统提名,并推荐胡适候选,然未获国民赞同。李宗仁、孙科、於右任...等竞选副总统,致大会经过四选始由李宗仁以较多数票当选。
五月二十日,先生就任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旧邦新命,举国欢庆。顾此际中共攻战益亟,破坏社会经济益烈,美国在军经方面扼我益甚;八月改革币制失败,九月济南战役失利,军经情势逆转;既而东北撤退,徐蚌失守,李宗仁与其旧桂系将领,勾结失意政客,通电要求政府与中共言和,实即欲迫先生下野也。先生向於进退出处,绝不萦怀,既痛心内部之倾轧,遂决心自动引退。为虑及共党毁我历史文化命脉,先后以国家文物暨革命史科以及中央银行存金,移运台湾;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一月二十一日发布引退文告,以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十月,中共僭立伪政权,展开恐怖专政;三十九年(一九五○)春,毛泽东朝俄,签订卖国契约。此际海内外一致呼吁先生复任总统,以挽救国脉民命;当此存亡绝续之交,先生不得不俯顺舆情,於三月一日在台北复行视事。随即宣示施政重点曰:「第一,在军事上巩固台湾基地,进图光复大陆;第二,在国际上先求自力更生,再联合民主国家共同反共;第三,在经济上提倡节约,奖励生产,推行民生主义;第四,在政治上保障民权,厉行法治。」本此施政方针,整军经武,生聚教训。是年十月台湾光复纪念日,先生更明确号召「建设台湾三民主义模范省,以作重建大陆之蓝图」。於是,在政治方面,开始实行地方自治,立即进行县市议员与县市长之民选;在经济方面,立即由「三七五减租」,进一步实行「公地放领」,同时策划实现「耕者有其田」之方案;在社会方面,劳工保除、渔民保险以及盐工生活之辅导改善,优先付诸实行;在文化教育方面,则自普及国民教育及充实中上学校设施致力,循序开展。
先生以为一切革新之起点,尤在於改造中国国民党,因即於三十九年八月实行党的改造。由於先生明确赋予中国国民党「革命民主政党」之时代意义与使命,「以革命保障民主、以民主推进革命」之体认融注於党员精神内涵之中,遂使党的革新,带动了全面革新。至民国四十一年党的改造宣告完成,乃进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大改造阶段。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先生亲撰「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以完成国父讲述三民主义体系未竟之部分,并为安和乐利社会建设描绘出一实际可行之蓝图。是年并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自土地改革成功之基础上,从事「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此一决策,即为以后「台湾经济奇迹」形成之导向。
自先生复行总统职权於台湾,展开三民主义建设之后,中共摄於复兴基地之日新月盛,乃无日不以进侵台湾,形之梦寐,海峡战事,几於从未停止。唯民国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之间,由於共军曾在金门与登步败绩,复因其出兵侵韩受挫,以故台湾海峡仅有零星战斗而已;迄韩战停止,中共即於四十三年九月,发动对金门炮击,旋受我强力制压而止。民国四十四年,又因西方受其「和平共存」欺骗麻醉,乃敢於出动陆海空军猛犯大陈外围岛屿一江山,企图制造台湾紧张,胁迫国际姑息主义者加速其姑息活动;先生以大陈孤悬远海,遂转移岛上军民於台湾安置。自此海上之军事挑衅,转向金门、马祖。中共企图循此故技,不断压迫美国劝我撤退;先生坚决宣布保卫金马,且不问美国是否依约协防。於是中共乃於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八月二十三日,集炮数百门,对我金门发炮突击,於两小时内射击至四万五千余发,并连续炮击月余。但我军心志,仍愈战愈奋,美国且亦自此体认我方决心,不再申撤退金马之说矣。以故「八二三」金门之战,实为敌我消长与亚洲安定之关键,中共与苏俄关系因此而分裂,共党内部因此而大乱,毛泽东因此而退居其所谓第二线,其后共党之反覆夺权以至所谓「文化大革命」,亦皆导因於此。而金马之屹立,非惟如双剑之制敌,随时足以掌握大陆变局;更使共产主义从此不能自东亚再进一步,此地区乃得以顺利发展经济,加速繁荣。
民国六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先生感染肺炎,经数月疗养,渐次康复;其后仍不顾忧劳之重,宵衣旰食如故,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十二月一日肺炎发作,体力渐衰;至民国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四月五日,夜间心脏病突发,急救罔效而逝。是日为中华民族扫墓节,午夜雷雨交作,是即先生崩逝之时也。国人震憾哀伤,如丧考妣,殡之日,路祭野哭,夹道顶礼不绝。四月十六日权厝於桃园复兴乡之慈湖,盖所以待神州之光复也。先生遗嘱「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实为同胞起敬起信践履笃行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