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因为在刘邦刚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攻打瓮城,丁公是瓮城的守将,刘邦打下瓮城,却放了丁公。在之后的彭城之战中,丁公率楚军追击刘邦的汉军,刘邦见难以脱逃,于是对丁公说“两贤岂相厄哉!”意思是说百“英雄何苦为难英雄”,丁公于是就放了刘邦一马。
但是后来,刘邦度统一了中国建立汉朝时,丁公心想要不是我当初放刘邦一马,刘邦早就死了,丁公对刘邦有救命之恩,于是丁公就去找刘邦,想让刘邦给他个大官做。结果刘邦却把这个曾经救过他的人给杀了。刘邦的理由是:丁公为项羽手下,却对我仁慈,不但不杀我还放我走,这种背主求荣的人当然要杀了。
扩展资料:
丁公,秦朝末年薛县人,西楚霸王项羽的武将,是季布的舅公,同季布都是项羽手下的将领。
曾经在专彭城西面追击围困过高祖刘邦,短兵相接。高祖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么!”丁公于是领兵撤还。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祖。
高祖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去天下的人!”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属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楚汉传奇
百度百科-读通鉴论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为人大度,知人善任,又虚心纳谏,虽在楚汉战争前期屡遭挫败,但他最终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结束了秦朝灭亡后的混乱局面。在汉高祖的统治之下,减轻了百姓徭役,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经济恢复。
季布曾是项羽麾的下一员猛将,刘邦的军队与他交战中吃了不少苦头。项羽兵败后,刘邦重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逃到周家,又被辗转送到朱家,朱家人知晓季布身份,来到洛阳面见夏侯婴。对夏侯婴苦口相劝:季布是项羽的部下,他服从命令为主子尽忠职守,有何错误?若是把他逼急,投靠了匈奴,又当如何?夏侯婴向刘邦进言,最终季布被赦免并重用。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也曾为项羽效力。彭城大战,刘邦被打得落荒而逃,丁公率领部下在彭城西将刘邦的残兵败将包围,刘邦对丁公说:两个英雄何必要拼一个你死我活!丁公竟放了刘邦一条生路。刘邦即位,丁公念着对刘邦的救命之恩,求见刘邦想要求取高官俸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2禄。岂料刘邦将他枭首示众,原因是他不忠于项羽,刘邦告诫群臣切不可效法丁公。
刘邦有如此的胸襟和智慧,这便是他能够胜过项羽得到天下的原因。季布有卓越才能,又对主子忠心,虽然曾是敌人,刘邦也愿意泯去恩仇并委以重任;反观丁公,即使对刘邦有救命之恩,但他背叛项羽,因此没有等来荣华富贵反而成了刘邦教育部下的反面教材。
原文】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
壮学子:丁公死晚矣!然谲哉,高帝乎?高帝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丁公为项王臣不忠,然则为项王臣忠者,宣莫如季布。丁公已戮,而季布方购,高 这非能以公灭私者也。
然则高帝曷为斩丁公?曰: 高帝之怨丁公,犹其怨季布尔矣。然而丁公斩,季布终赦者,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则非高帝之所甚恶也。丁公能窘高帝,能释高帝,自以为德而谒之,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不然,鸿门之役,使项王失下天者,项伯也,而封之,其有词于后世也哉?
【译文】丁固在楚当将军的时候,把刘邦逼迫入彭城西边困境,刘邦急切地对他说:“两个贤者怎么能互相逼迫呢?”丁固于是带兵避开了。等到楚灭亡以后,丁固去见刘邦,刘邦把他杀了并把他的脑袋示众,说:“不要让后代的人向丁固学习。”
壮学子说:丁固死得太晚了!刘邦的性格也太变化莫测了吧?刘邦说:“是丁固使得项羽失去了天下。”丁固作为项羽的臣子是不忠的,然后最忠于项羽的大臣是英布e68a847a64331。丁固被杀以后,刘邦又悬赏招降英布,刘邦不是个能循公忘私的人啊。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固呢?我认为:刘邦怨恨丁固,如同怨恨英布一样啊。然而丁公被杀、英布最终被赦免,这是因为英布虽然屡次把刘邦逼入险境,但最终没有能力杀掉刘邦,他自以为有罪所以逃跑,其实刘邦并不为此感到太痛恨英布。丁固既能把刘邦逼入险境,又能放他走,他自以为对刘邦有恩惠,其实这才是刘邦感到羞耻的地方。要不然的话,鸿门宴上,使得项羽失去天下的是项伯,刘邦却封赏了项伯,这他又能怎么向后人解释呢?
评: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杀人如麻,不值得奇怪。这篇短文却从丁固被杀戮的小事上,层层剥笋,揭露出汉高祖刘邦极端自私的心理和诡谲手段:帝王的尊严是损害不得的,杀了人,还要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文章用季布、项伯等人作对照来论证,更增强了无容置疑和反驳的说服力,是一篇鞭辟入里,深刻而有独见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