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唐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知时实际上是闲职,没有任何职权。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道,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回。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主要职能有:管理国家军赋,组织服役人员进行军事答训练和演习,负责执行军事法律。
是西周国家军事行政部门的首脑、政权机构的主要职官。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马的职能有:管理军赋、组织军训、执行军法,与主管人民的司徒和主管工程建设的司空协作,从事“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等大量非军事的工作。
江州,东晋始置,辖境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辖境变小。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
江州司马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时指白居易自己,现在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扩展资料
“司马”作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官,除管理国家军赋和组织军事训练外,还是军法的执行者。
司马的这一职能在《左传》、《国语》中亦有所记述,如《国语·晋语三》载晋国将领庆郑,因违反军令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4,晋惠公命司马说杀之,司马说于全军将士前历数庆郑违反军令的四大罪行,然后对其实行斩刑,以儆全军。
“干行”、“乱行”均为破坏行军作战队行的行为,对违犯正常军事行列者由司马负责处治。无论是军事演习还是在真正的战争中,凡违反命令和军规者,小自车仆,贵至国君,均予以严厉惩处,而执法者即是司马。
上引《左传》、《国语》等材料反映的虽是春秋时期的事件,但所记述的均为周制。春秋时如此,西周时亦当不例其外,与《周礼·大司马》所记相印对,足以证明司马无疑是军事执法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州司马
江州司马是江州刺史的副官,一般用于贬官任职。
1、江州
江州 (唐朝),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 唐代在今江西九江因长江流经设江州,因沿袭时间较长,特别是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名篇更令九江这个“江州”比较出名。一直到宋代、元代。
2、司马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
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主要职能有:管理国家军赋,组织服役人员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负责执行军事法律。
扩展资料:
“司马”作为全国军队的7a64e4b893e5b19e337最高管理官,除管理国家军赋和组织军事训练外,还是军法的执行者。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武装临时召集,作战人员未经训练而应战,其作战方式十分简单。
作战的技巧来自狩猎经验的积累。夏商时期军队也多是临时召集,同样也没有形成一套训练体制,只是通过田猎来提高军队的作战技能。
到西周由于常备军的建立和战争的发展,对军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的训练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但西周时的军事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与后世有所不同,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即周代的军事训练不是由统帅军队的将领进行经常性的训练,而是由军事行政部门——司马在农闲时定期组织服役人员进行临时性的训练,这也是由奴隶制时代民兵制度所决定的。
由于在奴隶制军事制度中具有“寓兵于农”、“寓将于卿”的特点,加之司徒、司马、司空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所以三司既有分工,又互相联系,特别是司马还负责管理军赋。
与此相关,他还必须与主管人民的司徒和主管工程建设的司空协作,从事“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等大量非军事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