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中国古代国防的特点
1、夏商西周:崇尚自然,较为分散。这时国防还处于初步形知成阶段。
2、春秋战国:学术活跃,国防逐步系统化;武器改良并加以创新。国防逐渐发展。
3、秦朝至唐朝:国防逐渐体系化。系统达到鼎盛。
4、北宋至前清:冷热兵器并用,武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二、中国古代国防
国防,古人视礼义为维护社会国家的安全力量,必须严格遵行,防止逾越。今日指为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的武装道侵略和颠覆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中国古代国防,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间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在版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
夏朝至前清,古代国防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代国防理论体系。比如 “以民为本”、“居安思权危”的国防思想指导;“富国强民”、“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发于原始部落斗争,并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保护私有制度的国家机器的形成,随之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国防。考古发现的城子崖遗址上的夏朝城墙与西安半坡村遗址上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的壕堑,有着划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1时代的区别。夏代还建立了“兵出于农,计田赋以出兵车”的民军制兵役制度,从夏朝建立到秦王朝兼并六雄、统一中国所经历的近2000年漫长岁月中,国防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之间的王位争夺和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在弱肉强食的激烈战争中,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因此,各国都非常崇尚武备,采取不同的方法寻求富国强兵之道。这一时期的国防,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其主要表现:一是修明政治,变法图强。在激烈的争雄争霸和兼并中,诸侯为避免在弱肉强食的战争中被吞并,都积极地变法图强,对内革政强兵、整修武备、扩充武力,对外拓展疆域,走变法图强的强国之路。其中,著名的晋文公的晋革朝纲,“天下莫强”;齐桓公的齐桓变法,称霸东方;秦孝公的孝公变法,称雄西域;楚悼王也任用吴起变法。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功地废除了旧贵族政治特权,使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改革军制,演兵习武。主要体现为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骑兵和舟师相继问世。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已由过去单一的车兵,发展成为拥有车兵、步兵、骑兵、舟师的多兵种军队,并实行了“官分文武,将帅有兵”的军事系统独立的国防领导体制,使得将帅和各级军事机构有其权责,有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军队、研究战事和指挥作战。三是重视教战,国人尚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民众的国防教育,将提倡和培养国人的习武、尚武精神看成是国家强大和征战制胜的首要条件。国家设立学校,并通过学校教学的形式,从小灌输尚武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民众进行国防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军事训练,其内容有六德、六行、六艺等课程,从而使得以射、御为内容的军事训练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评判男性贵族与“国人”能力大小的尺度,也成为国君选拔人才的标准。以武为业、以武为荣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藏兵于田、寓兵于民、兵民合一、耕战相兼是春秋战国时期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方略,也是对全民进行尚武精神教育的有效措施。与此相应,在实现社会丰富多彩的战争实践中,春秋战国时期成了我国古代兵学繁荣和鼎盛的黄金时期。如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兵书,确立了我国古代兵法的基本思想,为后世的兵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成为驰名古今中外的兵学圣典。
二、秦汉以来的对外扩展和明清边疆的治理
秦汉以来的历代统治者要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对外扩展疆域、巩固国防的活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的国防,才真正担负起巩固和发展统一政权、抗击外族入侵的双重任务。为巩固国防,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①建立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军事制度,统帅全国军队。②筑路通邮,建立全国性的交通、通讯网络。③置烽燧,及时掌握边防军情,指挥调动军队。④公元前215年派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镇守北部边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夺回了河套一带广大地区。⑤征调50万民工,大规模修筑长城,建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1万余里的防护屏障“万里长城”,创造了世界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为国家的统一、国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南征统一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并设置了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四郡,并迁移北方农民与越人杂居,共同建设和保卫边疆。秦始皇不仅重视巩固和扩展陆地疆域,而且对海疆巩固发展也非常重视。公元前215年,他到过渤海北岸的碣石,5年后他又沿着山东半岛航行一周,在会稽岭和琅牙山立下了“功名会稽岭,骋望琅牙台”的石碑。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秦朝的疆域东至海,南到象郡(今广西崇左),西至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北到长城一带,秦以后中国的版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向外发展的。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我国古代为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一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二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三是“爱国教战”,
“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四是“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遵循这些思想,使我国取得了无数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使国防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时期。
2、古代的兵制建设
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秦朝以前,武装力量比较单一,
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
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并对军队的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5组织编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的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筑始于商代,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主要的样式之一。
4、洋务运动。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5、北洋水师的成立。
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
6、黄海海战。
1904年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的鱼雷艇偷袭驻旅顺口外锚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旅顺港外都制定了相应的水雷封锁战术,双方有多艘战舰触雷沉没。
4月18日俄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触雷沉没,舰队司令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洛夫遇难,从此俄军丧失了争取黄海制海权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