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佛,佛教术语,全称“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一切众生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都可能会成佛。佛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二、定义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636f7079e799bee5baa6364狱。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佛学大辞典》: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又称大仙,或金仙。
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三、佛祖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
历史上确实有如来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后外出修行,终成正果,创立了佛教。后离家修行,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佛。
扩展资料
真正的佛陀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修行六度万行,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示现完成无上的大觉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
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者,称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重恭敬与请益学习,而不只是顶礼膜拜。其他宗教以为佛教徒顶礼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为,这对佛教是极大的误解,佛教徒的顶礼膜拜是发自内心对佛陀法身之无上甚深微妙智慧与慈悲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对佛像的依恋与偶像崇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告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是最佳的注解。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不许他的弟子为他造像,在印度原始佛教中也没有佛像。他证悟到了宇宙的真理,并将证悟的方法告诉世人,要人们自己去证悟。只是后人把佛与佛法偶像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佛
百度百科-佛祖
认干父母只是一种形式,主要是是否有恩于你,知恩图报,天经地义。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佛家讲因果,反应到世间,就是这个道理了,知道了吗?亲?
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也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其中的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复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制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
扩展资料: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百教认为人身难得度。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问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佛教给予士大夫的不仅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禅宗激发人自立自强,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就会促生不惜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权的坚定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答科-佛教">百度百科-佛教
【 因果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之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亦即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以时间之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但若就空间而言,则如束芦之相倚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32相依之情形,此乃广义之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 古代印度之外道,有关因果之论点可分为四类,佛教称之为外道四执,或简称四执:(一)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之原因归于大自在天之能力.(二)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但以此果之因难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三)有因无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但以此因之结果难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结果.(四)无因无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上记之外,佛教以外的古代印度思想界,尚有二种因果论之说,即:(一)因中有果论,主张果所显现之现象世界必内具于因中,此乃婆罗门教与数论学派之思想;亦即认为因中常具有果性,故以因与果之性质相等.(二)因中无果论,系与婆罗门教对立之一般思想界及胜论学派所提倡.即主张结合众多独立之根本要素,方能生起现象世界;亦即认为因中未必具有果性,而须藉众多的因相互和合始能产生果,故认为因与果之性质并不相等.此论说亦可称为果中有因论. 【 因缘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因’与‘缘’的并称∶梵语hetu-pra-tyaya.‘因’是产生结果的内在直接原因;‘缘’是资助因的外在间接条件.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唯有因,不能生果;唯有缘,亦不能生果.必须因缘和合,方能生果.如‘业’为因,‘烦恼’为缘,则感迷界之果;‘智’为因,‘定’为缘,而感悟界之果.‘因’恰如谷物的种子,‘缘’则如帮助种子成长的雨露水土.种子为亲因,藉雨露水土为助缘,如此方能结果实.似此,一切法由因缘而生而灭,称为因缘生、因缘所生、缘成、缘起等.俱舍家举六因四缘之说以解析此因缘,所说与唯识家有异. (二)‘因’即‘缘’之义∶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为四缘(生起认识作用的四种原因——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之一. (三)缘起(prati^tya-samutpa^da)的另一译名∶即万象由因、缘而生一定之果的法则.依此法则而生的现象,称为因缘所生法,通常以无明、老死等十二缘起加以阐示.大乘佛教认为一切现象皆非单独存在,乃相依相关而发生者,此称缘起.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 (四)意指事之由来、起源∶梵语、巴利语作nida^na,音译作尼陀那,为十二部经之一.系经典中,说经、律之由来的部分.又称缘起. 〔参考资料〕(一)《杂阿含经》卷一;《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俱舍论》卷六、卷七;《成唯识论》卷二;《阿毗达磨发智论》;《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卷三十八. 【 因缘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