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文言文《欲益反弊》中 而何取于震 的 而 取 于 是什么意思...-《欲益反弊》的译文

文言文《欲益反弊》中 而何取于震 的 而 取 于 是什么意思...-《欲益反弊》的译文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原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面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译文: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

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4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

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

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在山上居住却要下到溪谷打水的人,在节日都把水作礼物相互赠送,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

所以荒年的春天,自己的小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这不是疏远骨肉兄弟而爱护过路客人,而是由于粮食多少的实际情况不相同。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什么仁爱,只是因为财物多;现在人们的争夺,也不是小气,只因财物太少。

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是因为权势微薄;今人看重并争取做官和依附权势,不是品格卑下,是因为权势太重。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多少、考虑权势大小来制定他的政策。所以说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现在责罚严也不算残暴,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古时周文王住在丰、镐一带,土地只有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用安抚的手段使西戎归附了自己,终于统一了天下。徐偃王住在汉水以东,土地有五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向他献地朝贡的国家有三十六国;楚文王怕他危害到自己,起兵攻打徐国,便灭掉了它。

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的政治终于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的政治却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这说明仁义的政治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变了,情况也变了。在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归顺,禹准备去征伐它,舜说:“不行。

崇尚德教还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于是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德教,手持盾牌大斧等兵器作为道具跳起舞来,苗族才归顺了。在共工战斗的时候,兵器短的被敌人刺到,铠甲不坚固的伤到自己的身体,这说明持盾牌大斧跳舞来降服敌人的办法只适用于古代,

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变。上古时在道德上争胜,中世时在智谋上角逐,现在便在军事实力上竞争了。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国。齐国人说:“你的话不是说得没有道理,可是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这些话所说的道理。”便起兵攻打鲁国,直到距离鲁国都门十里的地方划为边界线。

所以说偃王施行仁义而徐国灭亡了,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国的国土削减了。从这方面来讲,施行仁义和机智善辩,都不是用来保持国家的办法。抛掉偃王的仁义,废弃子贡的机变,凭借徐国、鲁国自己的实力,用来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末齐、楚两国的欲望不可能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五蠹



而:但是,表转折
取:得到,在句子中有引申义
于:从,介词
该句直译为:但是从“震”字中得到什么(意思)
意译即为:但和“震”有什么关系
欲丢还留 不是成语,欲 开头的成语如下:

  欲罢不能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欲得而甘心 想要弄到手才称心满意(多用于对人的报复或打击)。
  欲盖弥彰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欲壑难填 欲:欲望;壑:深谷。形容欲望象深谷一样,很难填满。指贪心重,没法满足。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欲擒故纵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欲取姑予 姑:暂且;与:给与。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欲速则不达 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益反损 益:得益;损:损害。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欲谁归罪 将要归罪于谁呢?
  欲盖而彰 犹欲盖弥彰。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欲速不达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速反迟 速:快;迟:慢。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很快达到目的。
  欲言又止 想说又停止不说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6。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欲扬先抑 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
  欲益反弊 犹言欲益反损。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反而弄坏。

译文: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雷声音为迅疾,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原文:

“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古今义士末有改之者。宋子京于《李靖传》乃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出自金朝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

扩展资7a64e58685e5aeb9337

王若虚著作均收于《滹南遗老集》,又名《慵夫集》、《滹南辨惑》等。

此书共45卷,续1卷,包括《五经辨惑》2卷﹐《论语辨惑》5卷﹐《孟子辨惑》1卷﹐《史记辨惑》11卷﹐《诸史辨惑》2卷﹐《新唐书辨惑》3卷﹐《君事实辨》2卷﹐《臣事实辨》3卷﹐《议论辨惑》1卷﹐《著述辨惑》1卷﹐《杂辨》1卷﹐《谬误杂辨》1卷﹐《文辨》4卷﹐《诗话》3卷﹐杂文及诗5卷。

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丛书集成》本,《滹南诗话》3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霍松林等校点本。

王若虚是金代的重要学者,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王若虚的文学理论,论文主张辞达理顺,论诗提倡晓畅自然的风格,主张写“哀乐之真”,反对模拟雕琢,推崇白居易、苏轼。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其《滹南诗话》、《文辨》等著述中。

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王若虚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以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其诗文创作亦颇为可观,与其诗文主张保持一致:其文不事雕琢,唯求理当;其诗以白居易为法,崇尚自然,能曲尽情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滹南遗老集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雍字是什么意思,具体点? 文言文中雍言是什么意思? “雍”是什么意思 关于“风、雨”的古诗名句有哪些? 关于风的诗句 带解释 赏析 唐诗名句 古诗名句100句 带居字的成语有哪些 居字成语有哪些成语 以“居”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含有居字的成语有哪些 “量力而行”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量力而行? 什么叫做量力而行 凡事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体现了什么哲理 文言文《欲益反弊》中 而何取于震 的 而 取 于 是什么意思... 本文翻译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翻译,急求!!!! 《五蠹》原文及译文 舌能组什么词语 舌能组什么词 舌头的舌加上偏旁能组成什么字再组词 舌头的舌能组什么词 穷人乍富下一句是什么 穷人乍富以后就爱显摆,炫富,吹嘘您怎样看待这类行动 穷人乍富什么意思? 穷人乍富,下一句有几种说法? "翻着我们的照片 想念若隐若现"这首歌叫什么来着 翻着我们的照片想念若隐若现,是那首歌的歌词?? 周杰伦哪首歌曲的歌词是看着我们的照片想念若隐若现? <想念若隐若现>是那首歌的歌词? 际有什么四字词 无边无际的际的四字词 “盐”能组什么四字词? 际结尾的四字词语 形容很满意的成语 形容非常满意的成语 形容自己十分满意的成语 形容自己十分满意的成语有哪些? 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是钱第四个图是鸟猜4字成语 第一个字是人 最后一个字是鸡或鸟的四字成语 第一字是人最后一个字是鸟的四字成语 成语前面第一个字是人最后的四个字是鸟这个词语成语是什么 绞尽脑汁的尽字是什么意思 绞尽脑汁的尽是啥意思 绞尽脑汁的尽是什么意思? 绞尽脑汁的意思是什么 万斛 斛的意思 万斛的意思 抛散的散怎么读 声闻数里是什么意思 一、换作成语16、装饰华丽,陈设精美( ),不住口地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