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山水复赋节选: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如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制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额,水看风脚。此是法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峻峭相连者岭,有穴者岫,峭壁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知通者川。两山夹道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山水之道仿佛也。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意思是: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
出自清代郑板桥《题画二则》中的第二则,选自《郑板桥集》。
原文: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译文:
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都浮动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看了这样的诗境,胸中突突7a64e59b9ee7ad94339地就生出了画竹的兴致。其实胸中设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开纸,落笔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图像,手里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设想的竹子了。
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超出了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岂止作画是这样呢!
扩展资料
郑板桥善画竹,并爱在画幅上题诗作记,这篇文言文是写画上的题记。这一则巧妙地阐述了由外界自然美引起创作冲动,构思成胸中之竹。但在落笔时,却又不是胸中之竹,表现了法外的情趣。
不仅表达了郑板桥创作中的真知灼见和艺术追求,而且行文洗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清秋竹林之美和竹的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的精神境界,也是郑板桥自己精神的写照。
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景致大都离不开梅、兰、竹、菊,既能寄予抒怀之志,又能显现自我的品行情操,暗含着理想化的人生图景,优雅而惬意。郑板桥多画兰、竹、石,也画松菊,其中尤以画竹最为著名,真情率意,随心状物,以不屈姿态立于天地,和而不同。
郑板桥写竹蕴含深意,情绪也隐匿其间,他不同于文人雅士赏玩笔墨,躲避现实的消极姿态,曾有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是关切民生,心系百姓安危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世俗社会黑暗现状的深入洞察。
(出自《墨竹图题诗》,意思是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在坎坷的仕途中,这种人生态度在绘画上反映了一种“入世”情怀,他打破了长期笼罩在文人心态下的“文人气”与“书卷气”,以艺术反映现实的基本规律顺应了时代的审美要求,造就了一道亦俗亦雅、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景。
郑板桥写竹是以激越的胸怀写其气魄,造就气势,得其气度,他深谙“书画同源”的道理,不仅以墨竹表现性情,更以书风的“怪”、“奇”、“变”进行依衬,表达内心感受,与墨竹相对应的画中题字,洒脱劲爽,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世人亦称“板桥体”。
提到郑板桥的书与画,就不得不提他作诗的才华。
在咏竹诗中,他曾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竹石》,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诗词中溢满高尚的情怀,做人的气概,既能如竹一般坚毅淡定,伫立于风雨,又能执守品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
画中诗,诗中画,既是状物,又是言志,那一分不受世俗约束的自我,纵然能释疑人生的困惑,但在清朝大兴文字狱,对文人威逼镇压的现实中,郑燮却无法改变纠结的命运,那些流于笔端的诗句只能安放于画面的一隅,停留在交织爱恨的心头。
郑板桥写竹亦讲求抑、扬、顿、挫,有开有合,作品《兰石图》笔法精炼,气象沉稳,有兰有竹,各得其趣。
《竹石图》中近景之竹形态纤瘦,用墨厚重,远景之石用墨清淡,意境简约,删繁就简,虚实浅淡,充满层次感;所作《丛竹图》则另辟蹊径,竹竿顶立于咫尺画面,分数组排列,有的直立,有的倾斜,画面散中求动,充满奇趣,洒脱中寓自然,别有一番风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成语】:意在笔来先
【拼音】:yì zài bǐ xiān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自“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示例】:所谓沈郁者,~,神余言外。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近义词】zhidao:意在笔前
【语法】:补充式;作主语、谓语;用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