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不是原始儒家文化。
宋代之抄后,原始儒家文化被曲解袭。导致我们后来很多人误解儒家文化,误读经书;然后,儒家思想被百冠以封建礼教糟粕的帽子。
孔子提度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后来董仲舒提出了“三问纲五常”——曲解原意的肇始。
具体这句答话的出处,佚名。
其实这样的一个观念并不是儒家的主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其实这一句话他所表现的是一种愚昧的忠诚。这样的忠诚其实是儒家学术所并不提倡的,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4忠和仁它本身就是儒家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那么在场我们提到有关于儒家学说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去提到这两个关键字。
这两个关键字其实和儒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我们现在在提到儒家学说的时候经常能够想到的词汇,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也一直广为流传。不过有很多的人却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一句。
他是儒家的观点,但实质上认真的去思考这一句话,并且认真的去关注儒家学说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一句话,他其实和儒家学说本身这边也有太大的关联。因为儒家学说他本身就是反对愚忠愚孝的在先行的时候,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那么他在政治上其实提出的就是以德治。
他认为臣子对于君主并不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关系,那么臣子可以辅佐君王,而君王他的职责就是希望去听从任何臣子所提出的意见。从这些意见之中吸取出一些重要的观点,并且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加以应用。而在君和臣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说君主提出一些并不合时宜的观点或者是要求的话,那么臣子也是应该及时地加以劝阻,而不应该是盲目的遵从。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到底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
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齐国大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曰:「独吾君也乎哉 吾死也。」曰:「行乎 」曰:「吾罪也乎哉 吾亡也。」曰:「归乎 」曰:「君死安归 君民者,岂以陵民 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 而焉得亡之 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左传》是儒家经典教材, 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死呢?”
《孟子·万章上》说:“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权之上,还应该有“道”。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贤人,君主应该恭敬如师,不能以臣子对待。君权并非至高无上。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义。《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过,曾子的父亲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向父亲赔罪:“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孔子教育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7a64e78988e69d83365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是儒家,但不是最开始孔子创立的那个儒家,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强化自身的统治,便用了很多方法来加强思想统治,于是后世的改造儒家就开始了,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便成为了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和愚民工具。这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后世儒家发展的产物。
也就是说,后世的儒家其实是畸形的产物,虽然很多精华是保留下来了,但是同时发展出了更多的糟粕。像孔子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直?”这句话的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36意思原本是“如果不报仇,而是对敌人好,那用什么来报答恩人呢?”但是后世便只有“以德报怨”,好像以德报怨就是对的,就是行为准则,就是孔子的意思。
但其实孔子是不推崇以德报怨的,后世的儒家为了维护统治,便让人以德报怨,但以德报怨你要是自己做得到也就算了,其实以德报怨一般都是别人要报仇的时候说的。也就是让别人以德报怨,自己却做不到,那这就更离谱了。
这就跟现在的西方媒体喜欢曲解消息一样,同样的一个事件,拍出的同一个视频,剪辑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事情,这就是曲解。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实在是很愚忠了,完全不管对方是不是对的,这就是西汉开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那一套了,那一套完全是后世的统治者塑造的,儒家只是被人利用的外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