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意思是:这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这句话出自战国荀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63子的著作《荀子·天论》。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是荀子的自然观,荀子提出天道自然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天”就是客现存在的自然界,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同属于这个物质世界。
节选原文: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译文:
陨星坠落,林木怪呜,国人都十分恐惧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荀子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过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罢了。国都的人都认为荀子奇怪,怪,怪事发生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害怕怎么能没有呢。
毕竟太阳月亮日蚀月食,自然界的风雨不依时而来,流星、彗星等怪异的景象出现,这是哪个世代都不曾出现过的啊。
扩展资料:
《荀子·天论》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荀子·天论
C |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万物以及四时变化都来是客观存在的,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意志与目的的。
出处:《荀子·礼论》。
原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白话译文: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源推荡中变化。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是荀子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天”就是客现存在的自然界,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阴阳风雨,四时变化,都同属于这个物质世界。
扩展资料: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zhidao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