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居士”的含义颇为宽泛,既可以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也可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或是文人雅士的自称。而“道士”则是信奉道教的教徒,以从事道教活动为职业。
“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佛教传入后,被用翻译入佛经,形容在家修佛的人。居士有三种含义:
1、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
佛教中之居士是梵语gr!ha-pati,巴利语gaha-pati的中文意译,佛教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家修佛者就称为居士。
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来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2、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
《礼记·玉藻》“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7a64e59b9ee7ad94366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
3、文人雅士的自称。
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等等。
道士是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当时意同方士。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礼仪,自觉自愿地接受道教的教义和戒律。道土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又以各种方式,布道传教,为其宗教信仰尽职尽力。
道士: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太霄琅书经来》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自,别称女冠。
方士:遵崇谶纬思想而推奉方术之士。其出现不晚于周,至秦汉大盛,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百的方士集团,即所谓方仙道或神仙家。又以所主方术不同而有行气吐纳、服食仙药、祠灶炼金、召神劾鬼等不同派别。神仙思想及其方术,成为后世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支柱。
道士的宗教意味更浓厚,方士的神秘色彩更浓厚。道度士的内涵更广泛,而方士特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道士作为道教的传承者,直到现在还存在,而方士由于西汉文人的打击,在两汉时期就已经消亡。
简单地知说,道士包括方士,方士指的是道士中掌握特殊本领的人。
扩展资料:
术士:泛指儒生、道教之士、方士、江湖术道士、法术之士、游戏角色等,现多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参考资料:
道士 百度百科
方士 百度百科
道教是中国本地的宗教,而且遵从老君和天尊为师,佛教有印度传入,佛教分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佛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2教是可以结婚吃肉的,最多的就是东南亚和我国云南,所以僧人也可以吃肉的,只不过教派不同。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又称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没有必须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男为道士,女为道姑,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须。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展开
修道,有一种叫双修,即一对男女一起修习。比如修内丹,在 采药 进药 和 炼药 阶段,都需要有阴阳调剂,男女一起修习可以更容易的引导气息,平衡阴阳。当然,修道其实还是一个人清修比较好,这样更容易与天地融合,感悟天地。而佛教本来就强调的是由内而外,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无欲无求。
道士——①指奉守道教经典规戒并熟习各种斋醮祭祷仪式的人。一般指道教的宗教职业者。有出家的全真道士和居家知的正一道士之分。又因道士的穿戴和追求成仙,故有“黄冠”、“女冠”、“羽士”、“羽客”等别称。②即“方士”。古代泛指道从事巫祝术数(包括天文、历法、医术、神仙术、占卜等)的人,后一般指能“求仙药”、“通鬼神”的人。③泛称有道之士: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专一德。④佛教僧人: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
术士——
1.法术之士。 2.儒生。 3.指儒生中讲阴阳灾异的属一派人。 4.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5.策士;谋士。
1.即方士。专门从事星占、神仙、房中、巫医、占卜等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