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杼杀死国君齐庄公,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杀了知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道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版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明朝大臣杨涟。天启五年(1625年)任左副都御权史,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后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下一句是:兜里无银莫进城。
这是百一句民间流传的俗语,作者不可考,意思是:没有后台就不要去做官,口袋度里没钱就不要进城消费了。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有引用这句话:
袁捷在临死前对他的小情人紫玉姑娘所言的那句“朝中无人莫做官,兜里无银莫进城”。知
扩展资料:
相关谚语:店里有人好吃饭,朝道里无人莫做官。
意思是:饭店里有熟人吃饭方便,朝廷里没有靠山就不要去做官。
朝里无人莫做官,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示例:清·吴趼人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四回属:俗语说的好:“朝里无人莫做官。”所以才有撒任的这件事。
意思是: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
这是《晋书李密传》中,最后李密讽刺当时政事的一段。
典故原文:
出为温令 , 而憎疾从事 , 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 , 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 , 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 , 常望内转 , 而朝廷无援 , 乃迁汉中太守 , 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 , 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 , 不如归田。明明在上 , 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 , 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译文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4: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
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
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 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
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扩展资料:
1、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2、《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密传
朝里无人莫做官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百成。
解 释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用 法 复句式;作宾语、度分句;含贬义
示 例 俗语说的好:“~。版”所以才有撒任的这件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四回))
反义词权 朝里有人好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