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安禄山,弄了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完了! 接下来就是五代十国!
祸事;灾难(跟‘福’相对);百
2. 损害。文例,如:来不由我,古谓之祸(《论衡·累害》);鱼无失水之祸(《韩非子·大体》);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近者祸及身(《战国策·赵策》);不能为祸(《淮南子·人间训》);等。
形声。字从示,从呙,呙亦声。“呙”为度“涡”省。“涡”指“水流斡转”。“示”指“祖先神”。 “示”与“呙”联合起来表示“祖先神欲陷子孙于漩涡”。本义:祖先神欲陷子孙于漩涡。说明:古人的观念,祖先作为神,他们既能福佑子孙,亦能加害子孙。甲骨文常有“(祖先)它我”版文句,“权它我” 即“害我”,因为“它”指“蛇”,“它我”指“蛇盘绕缠住我”。蛇的盘绕缠身很像水中的漩涡,是一种不由自主且难以摆脱的危险。古人用丰厚的食品祭祀祖先,目的是贿赂祖先,让祖先受贿后不再加害子孙。
引申为“罪 ”。
例:罪祸有律。――《荀子·成相》。
《新唐书•南诏传赞》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为7a64e59b9ee7ad94332什么唐帝国灭亡的导火索不在藏龙卧虎、群雄林立的中原,而在偏处于岭南一隅之地的桂林呢?
我们都知到,唐朝的府兵制度,首先讲讲唐朝的兵制,因为这次起义就是跟兵制有关。
唐朝建国后实行的是府兵制。其府兵制本身有其特殊性,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相当罕见。关于这一点,可以拿与唐朝同样有声色的汉朝来作比较:汉朝是寓兵于农,全农皆兵;唐朝只能说全兵皆农,就是说,每个士兵都要种田,但不是所有种田的人都要当兵。
唐朝先将全国的人口做调查统计,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分为九等人。下三等的人没有资格当兵,上等和中等才有当兵的资格。作为补偿,朝廷会免去当兵家庭的租庸调。这样,当兵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富裕人家愿意当兵,这就是府兵。府兵自己有田有地,因此不需要朝廷出钱来养军队。那么,府兵制是怎么破坏的呢?
各地府兵要轮流到京师宿卫一年,唐太宗时,太宗李世民经常亲自教习这些府兵骑射,府兵们都觉得荣耀,愿意为国家出力。后来,天下太平无事,在京师宿卫的府兵无事可做,逐渐沦落为达官贵人的苦工,受人轻视,因此,再有府兵下一轮宿卫,便千方百计地逃避。
再说边境上的府兵。府兵原来是三年一代,但因为边防战事频繁,戍期延长。前面提过,府兵都是家境富裕之人,到边关时,往往携带不少绢匹(唐朝以绢作币),这是他们的私房零用钱。边将见财起意,便想方设法地侵吞士兵财物,还强迫士兵服苦役。这样,由于边将贪污,朝廷腐败,直接导致没有人再愿意当府兵,发生了大面积府兵逃亡事件。这种情况发生在玄宗一朝,正是唐帝国国力鼎盛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廷只好停止征发府兵,开始实行募兵制,其实就是雇佣兵。唐帝国此时财力雄厚,有钱有势,出得起大价钱雇人当兵。招募来的士兵,军器、衣粮都由朝廷发给,长期服兵役。而这些被招募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番人。正是大量使用少数民族番人当兵当将,而没有采取任何提防措施,才造成了后来“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祸起于桂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