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读《三国演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9义》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以刘备为汉室正统,以曹操为朝廷之贼。我以为《三国演义》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是因为作者要更好的表现小说里的矛盾冲突,势必要选出两个正反两个对立面,使读者感到善恶分明,立场明确,有更深刻的印象。据我所知,其实“尊刘贬曹”这种思想在南宋时期即已形成。当时,南宋的统治阶级软弱无能,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苟安于半壁江山的现状,情况与三国时期处于西南一隅的蜀汉有些类似。南宋朝廷为了使统治下的人民安于现状,就尊作为汉室苗裔的刘备为先主,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国贼,以消除人民心中光复山河的愿望。
下面我谈些自己的看法。
刘备出身于皇族远支,到他这代已经没落到要靠织席贩履为生了,其父早亡,时不时的要靠其叔父周济。曹操的家庭可以说是既高贵有低贱,高贵是因为他的祖父是中常侍大长秋,是皇帝皇后身边的近侍臣,其父据说也用钱捐来个太尉之职,可以说家中很有财势;低贱是因为曹操终究是宦官家庭出身,这还是挺让人瞧不起的。刘备,曹操的出身要和袁绍马腾那种四世三公,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此二人早年即有远大志向。刘备小时尝言,自己若为天子,当以门前楼桑树为车盖,后在家乡招募义军,镇压黄巾起义,还曾因拒交贿赂而辞官而去。曹操早年做洛阳北部尉时,不畏权贵,棒杀提刀夜行的蹇硕之叔,在任济南相时,他并不像其他官员那样阿附权贵,反而罢免了不少阿附权贵的贪官污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草草虽出身于宦官家庭,却与宦官的对立面——外戚何进共同谋划如何铲除中涓之祸,而且语出惊人,并且意识到由于何进的无谋必然招来天下的大乱。实践也证明曹操的预料是正确的。
我感觉他二人早年的经历似乎有些相似之处,但后来为什么又被民间塑造成两个从品质上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人物呢?主要是由于两个人对待某些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曹操年少时,曾拜访当时的名士许劭,问他对自己有和评价,劭不答,操问之再三,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对这个评价很满意,看的出曹操第一重视的是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至于道德方面,即使稍有偏颇也并不在意。他用人也是如此。郭嘉是曹操手下一个重要谋士,他手下另一个谋士陈群曾检举郭嘉行为不检点。曹操并为因此冷落郭嘉,而依然重用他,因为他看中了郭嘉的谋略。郭嘉也真的为他出谋划策,至死效忠于他。同时,陈群由于直言敢谏,也受到曹操的赏识。曹操下达“求贤令”时,对待人才并不注重出生门第,而且即使是像陈平那种曾经“盗嫂受金”的人,只要你有能耐,他也愿意吸纳。我想曹操是看出“举孝廉”这种当时人事制度的不可信,表面上是说由地方推荐忠孝廉洁的人来当官,其实有很多人都是靠贿赂地方官而得到这个名分的。曹操的这种招揽人才的方法,打破了当时的一贯做法。更有一件事,使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归乡里,路遇陈宫,与之共投宿与吕伯奢庄上,出于误会,杀了吕伯奢一家,末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句自私残忍的话。这件事在《三国志》原文中没有记载,而在裴松之的注释中,有三种说法。一是曹操投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来抢曹操的东西,出于无奈,手刃数人,逃归。第二,三种说法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差不多。《三国演义》之所以选出这一种对曹操最不利的说法,目的很简单——为了更丰满完善曹操的“奸雄”形象。曹操的行为,想法每每违背常人的道德标准,所以他的计策即使是神机妙算也要被称作阴谋诡计。
与曹操不同,刘玄德则是常给人宽仁大度,有长者之风,为忠善表率的印象。在为安喜县尉时,他不肯收人贿赂;为解他人之难,愿意出兵相助孔融,陶谦;受衣带诏舍死忘生为讨国贼;在荆州,他不肯夺人之地;在新野勤政爱民,受到百姓拥戴;族弟刘璋也盛赞他有长者之风。尽管如此,他枭雄的本性是隐不去的。说到刘备,不能不提及他的哭,他曾用泪水赚来赵云,曾试图用眼泪留住徐庶,曾用泪水成功请来诸葛亮,哭是他在东吴转危为安,哭让他一再赖下荆州不还,刘备多次运用自己眼窝浅的特点,感动了许多人,也骗过了许多人,连鲁肃那样忠厚老实的人也不放过。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之时,刘备于袁绍之前的两番辩解之辞更显示了他的枭雄本色。刘备的智略也是不寻常的。在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他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否?”这一句表面是刘备怕曹操受吕布谋害,所以让他杀吕布,实则不然!刘备深知“曹操智计,殊绝于人”,也知道他的驭人之术远在丁原董卓之上,曹操有能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养虎自卫。刘备就恐他如虎添翼,更不利于自己,基于这些想法,刘备说了上面一句,骗过了在场的所有人。刘备还巧妙地使用韬晦之计,瞒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使自己在龙潭虎穴之中得以生存。
其实《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的“尊刘贬曹”,例如曹操谋杀董卓,这件事在历史中并无记载,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却编写出这么一件壮举,鲜明地体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超人的胆量和魄力。还有他后来会合诸侯伐董卓,以及他在联军中积极主动与其他诸侯完全不同的表现,也都体现了曹操的胆略。在击吕布,官渡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中,曹操所表现出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雄才大略,这些在《三国演义》都有很具体的体现。还有他割发代首,不追究与袁绍通信的手下的罪责,这些都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包括他手下的许多谋臣武将,如郭嘉,荀彧,张辽,徐晃等,作者也不乏赞美之词。
有人说曹操疾贤妒能,因此杀了杨修,也害了弥衡,我不这么想。曹操手下能人众多,能招揽人才正是他成事的必要条件之一,倘若他真的嫉妒,那他不得嫉妒死?先说杨修,在破解曹娥碑之谜的时候,曹操对他并不反感,还听从他的劝说第二次接见张松。可杨修恃才放旷,口无遮拦,更严重的是他参与到曹氏的立嗣问题之中,而且他破解“鸡肋”之意,这确实有乱军心的作用,曹操怎能容他?弥衡就更不用说了,他那种自大的态度,狂傲的言语,是什么人都容忍不了的但是曹操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地位,而害死荀彧,荀攸,以及害死华佗,确实都是很大的错误。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而更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回答者: suizhou - 总监 九级 6-1 15:35
旧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心目中的作用.小说家的影响.<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就不同.<后汉书><五代史>更不同了.
回答者:zhangzo4925 - 高级经理 六级 6-1 15:38
皇权思想,说到底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就象现在不允许存在反党的书.尊刘贬曹,是歌颂皇权的正确性,血统性.
回答者:snoweve - 秀才 三级 6-1 15:39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事实上,“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同时,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对此不应作片面的理解,更不应简单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
从新野之战时不忍抛弃荆襄父老、否决孔明、庞德篡夺刘表、刘璋之位等事例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