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抱歉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从百度上搜了一些资料
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说法的是南宋著名诗人、参知政事(宰相)范成大,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不久后,理学家吕祖谦也提出了“四书院”的称呼,但是跟范成大不同的是,他眼中的“四大”是指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两个人的意见相差如此之大,只有岳麓书院是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0他们的共识,所以后人把岳麓书院称作“四大书院之首”,甚至“天下书院之首”。
石鼓书院简介
石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书院
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蒸水出环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而石鼓正当其中,横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三景集聚于此。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诸葛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亮、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白鹿洞书院简介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 ,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的变迁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
,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自宋至清的700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1928年,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并对其赞不绝口。胡适盛赞白鹿洞有两个原因,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书院,是我国书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亲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庐山游记》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书院简介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现为长沙市文化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历史变迁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书院简介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书院学制
嵩阳书院学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朝,兴盛于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兴学堂以后书院制才被废除。教学特点: 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衡读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山东徂徕书院
北宋四大书院:徂徕居首
南宋宰相范成大《骖鸾录》首举徂徕书院,在历史上,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代四大书院之说: “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说法,即起源于此。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在古代,泰山徂徕书院,曾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泰山学派,毓毓文风
徂徕书院的创始人孙复、石介二人是著名的古文家、教育家,也是宋代理学的先驱。 山东徂徕书院,开启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序幕,代表了儒家的一种积极入世的文化,流动着儒家文化的风骨,它在齐鲁文化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山东徂徕书院,不仅对于中国古代书院史的考察,而且对于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徂徕书院也成为泰山文化史上富有理性光辉的篇章。 徂徕书院的创始人孙复、石介二人以儒家理学精神为先导,培养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人才,树立了一代严谨学风,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泰山学派”, 一时,泰山徂徕书院门生弟子云集,著名的有姜潜、刘牧、张洞、李蕴、祖择之、杜默、张续、李常、李堂、徐遁等人。金代的党怀英、清代的赵国麟都曾读书于此。 徂徕山上,古迹众多。据初步普查,今存寺庙3处,碑碣54块,摩崖刻石113处,古树名木千余株。《诗经》、《史记》对此山有多处记载,历史名人多有题咏,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吴王阖闾、孔子、汉武帝、汉光武帝、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曾亲自登临,司马迁也曾到达此处,汶河沿岸是春秋时鲁国人才辈出之处。
大师鼎立、交辉相应:孙复、石介、胡瑗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泰山孙明复(孙复)、石守道(石介)三人。” 朱熹所说的以上三个人,就是和泰山徂徕书院有紧密联系的当时著名的学者孙复、石介和胡瑗。也就是,当时著名的“宋初三先生”。
铁肩担道义·徂徕之风,流传千载
当时,以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胡瑗)为代表的泰山学派摧垮了杨亿、刘筠为首的西昆体,促进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石介遂成为一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石介一生,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排斥道佛,标举儒家正统思想。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为现实服务,极力抨击宋初浮华的文风,指责杨亿的西昆体是“蠹伤圣人之道。” 石介的文学成就对后人影响很大,欧阳修、苏轼、刘概都对他甚为赞扬。 石介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他在《根本策》一文中说:“国家就是百姓,有百姓就有天下,否则天下就名存实亡。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重视百姓,因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民族的沉思、国民的反省
石介一生,可以说是“铁肩担道义”、荡气回肠、惊悚跌宕的悲剧一生,悲剧来源于他的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也有人批评他个性过于“躁急”,即政治上不够成熟。 但是,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一旦过于“成熟”,就必然大大减弱其思想上的锋芒。对此,我们是否更应该激赏那些“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坚定豪迈和热血沸腾呢? 畏畏缩缩、油腔滑调的政治成熟显得太过龌龊,我们是否在灵魂深处,缺少了石介所代表的这一类士大夫所具有的气魄和血性呢? 我们族群中的大多数,是不是那种唯利是图、曲意逢迎、上媚下陷,迎合着权贵和低俗的社会需求的一群?是不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激情不再?是不是那种为民请命、甘洒热血的豪情亦被荡涤的干干净净? ? 沉思吧,吾之民族!吾之国民! 冯玉祥—洗心亭题词,警示后人
上世纪30年代,爱国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安,曾在泰山普照寺西北五贤祠(孙复、石介、胡瑗、宋焘、赵国麟)居住,冯将军景仰前贤品德学问,曾照《宋史》本传立石介、孙复碑。 同时,为进一步表示敬重,冯将军又邀请石、宋、赵三贤后人会见,当时三姓后人去了百余人,冯将军握着石介后人石景谦的手与之交谈良久,并赠与礼品。 泰山五贤祠分东西两院,东院为祠,西院为讲书堂。祠后石崖上有题刻“讲书台”、“授经台”、“千秋道岸”、“能使鲁人皆好学”等,多少让人看出些儒家学府当年的影子。 五贤祠前溪畔有石亭,额书“洗心亭”,四面皆为清代人题联,似也没什么佳句。 冯玉祥在“洗心亭”内题的标语:“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看了让人血涌心热。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重建中。
原因:(1)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书院的产生是必然,填百补了官学的空白。(2)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3)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4)佛教禅度林的影响。(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各种教学活动及研究活动提供了便利。
特色:(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知(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师生眼界开阔;“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于一域。”(4)学习以个人钻道研为主,师“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5)师生关系融洽。
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专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属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繁荣和完善于宋。
南宋产生了由大教育家朱熹所定的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该学规揭示了书院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作者是南宋学者朱熹,主要内容是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宗旨、办学原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6以及学员应达到的素质。朱熹重点阐明,白鹿洞书院的的教学宗旨,不是要学员博闻强记,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学习要按学、问、思、辨顺序去“穷理”、“笃行”。要从自身角度,从社会和谐与秩序角度,锻炼修身、处事、接物能力,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上述内容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这一套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教学措施,形成了宋明理学的办学规范。《白鹿洞书院揭示》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和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国家办学的准则。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
从其实际取得的成绩来看,《白鹿洞书院揭示》对于推广孔子提出的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其提出的教育与做官分离,个人素质与荣华富贵分离,不断启发着学者脱离世俗的科举考试诱惑,和靠文章博取功名利禄的诱惑。南宋和明代,很多仁人志士,舍身保国,不贪图元朝、清朝提出的种种高官厚禄诱惑,宁守夷夏大防,为华夏复兴奠定了正气基础。宋明两代,科举之风大炽,在这种情况下,《白鹿洞书院揭示》高举宋明两代理学的核心,义理大旗,确实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其狭隘之处确实极其明显,义理偏重于已有知识成果,阻碍了对各种自然学科和物理、化学等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以及对他国的研究,包括对占领与经略更大国土的研究。特别是两宋、明代初期航海技术远远领先于西方的时代,理学确实阻碍了国家扩张和社会进一步繁荣,如果两宋、明代扩张到东南亚、非洲、美洲,即使中原失陷,扩张后的国土也将保留文明火种。
《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白鹿洞书院揭示》参考译文: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四者已经穷究事物的道理。至于忠实的去贯彻,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也有各自的要领。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制住怒气,抑制欲望;改正错误不断向善。这是修身的原则. 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