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杭州紫阳小学的学校历史-紫阳书院有多少年历史了﹖

杭州紫阳小学的学校历史-紫阳书院有多少年历史了﹖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茶马古道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e68a84e799bee5baa6339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茶马古道的历史历程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白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于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藏线接近。

吴山,作为“三面云山” 入杭州市区唯一的山峦,它左挹钱江,右揽西湖,既是西湖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能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地区。紫阳山,乃吴山的分支,紫阳山之巅有江湖江观亭(清代为大观台),登亭四眺,钱江如带,平湖镜浮。前则市廛栉比,烟火万家;后则绣岭如屏,堆青泼黛,。“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确有洋洋大观气象。清乾隆时钱塘(今杭州)人柴杰,有《吴山大观》诗,描述这里的风光:
山实东吴秀,江湖满座看。
烟霞交隐映,城阙郁盘桓。
律应三阳首,心知万井欢。
会当凌绝顶,玉辇步云端。
著名的紫阳书院就座落在紫阳山的东南麓。至今,在紫阳山摩崖上,尚留有活泼飘洒、清秀俊逸的“紫阳书院”题刻。
书院或称别墅、精舍、书堂、学庐。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朱熹建立起来的,但用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曾对古代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政治、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紫阳书院旧址,原为凤山门内馨如坊清代周雯之故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两浙都转运盐使高熊徵,捐钱购地,增筑书院。盐商汪鸣瑞,与同业者,醵财以襄厥成。据《康熙钱塘志》记载,高熊徵“公号渭南,广西岑溪人”。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由明经令井陉,超擢莅浙,恤商爱民,暇即优接生徒,特建书院以为课士会文之所,延师以饩,月必躬率校艺,吸引成材者,指不胜屈,士林戴德。”
紫阳书院“因其地为紫阳山麓,适与朱氏(朱熹)之紫阳字同名”(《杭都杂咏》),初定名为“紫阳别墅”,又称紫阳祠或朱子祠。紫阳别墅的开办费,以及其后一段时期的经常岁费,都出自当时e5a48de588b67a64339在杭取得商籍的安徽盐商们的集资捐款。因为盐商们取得了商籍,其子弟可以进杭城书院读书和参加各项考试,获取功名,入仕做官,所以肯破私囊,来输财于书院。未几,紫阳别墅正名为紫阳书院,为生童肄业之所。全国以“紫阳”名书院者,除浙江外,还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山西、贵州等地,几乎都与纪念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有关。
紫阳书院初建时,书院“中为乐育堂、奉考享朱子(朱熹)位。后有五云深处、簪花阁、近水楼诸胜处,凡十有二景,皆极岩泉之美”(《杭都杂咏》)。张泰交在《紫阳别墅碑记》中极状书院建筑景观之清幽:“枕山面江,中有层楼,楼旁有池,池有泉水,清涟可爱。后有花厅,红绿参差,掩映阶砌。再折而此,渐登吴山高处,凭而远眺,钱江、圣湖悉在几席间。又有石门天成,石径迂折,古木森阴,花香鸟语,饶山林之趣,而无城市之嚣。”
雍正三年(1725),宁绍副使徐有纬捐俸重修。乾隆年间,紫阳书院费用增加,单靠商捐是不够开支,才在两浙盐务项下拨下官款,以资应用。乾隆二十四年(1759),浙江盐驿道原衷戴,捐资佐膏火,严订课程,开设监院,经理诸务。乾隆三十八年(1773),护巡抚布政使王站桂重修之。嘉庆八年(1803),因生徒日增,达328人,席不敷坐。于是,巡视盐政延丰,复于看潮台故址,建高楼五楹。浙江巡抚阮元作《紫阳书院观澜楼记》,曰:“生徒之登斯楼者,莫不志于大道,成章乃达。”观澜楼楹联集朱子(朱熹)句云: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任杭嘉湖道,对杭州敷文、崇文、紫阳等书院,贯彻“随课升降发津贴”的制度,使士风为之一变。咸丰五年(1855),监院陈其泰,谋修院宇,杭州知府王有龄,蠲廉任之,并建昭忠祠于书院后山巅,别建昭忠于院左。既落成,王有龄为紫阳书院题写楹联:
圣代重儒风,教秉新安,趋步定知歧辙少;
名臣留讲舍,政传渤海,补苴当念善成堆。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在两军激烈的攻防战中,敷文书院、崇文书院和紫阳书院均毁于兵燹。
同治四年(1865),布政使蒋益澧,拨用官款,重修紫阳书院。监院陆宗翰,拆去昭忠祠 ,改揭紫阳书院额。同治五年(1866),按察使杨昌浚,以俸钱买地,与运使高卿培,请于巡抚兼管两浙盐政马新贻,出公帑,增屋二十楹。同治七年(1868),布政使蒋益澧,请于盐耗项下,提款拓造楼厅斋房共三十八间。至此,紫阳书院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当时的一流书院。徐恕在《重修紫阳书院记》中无不自豪地说:“武林(杭州)三书院,皆踞湖山之胜,代钟伟人杰士。紫阳独在城南山之麓,为地较近,士之秀而能文肄业其中者亦较盛。”
光阴荏苒,2001年春,紫阳小学出土了刻有“紫阳书院”四字祭祀活动用的石香炉,为全国书院所罕见。中央电视台和省市媒体均作了报导,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曾专程来紫阳小学考察。 书院选址,必择形胜之区,书院建筑讲究“善美同意”,它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书院环境优美,建筑典雅,具有它的特点。紫阳书院,地临吴山,环境幽雅,旁多名胜。书院依山而筑,建筑古朴,风光秀丽,楼台亭阁,点缀其间,富有江南庭园特色。山坡上桃李成片,梅竹成林;山坡下假山水池,绿树掩映。傍山循径而入,为层梯叠 ,俯视城市,万屋鳞次,远眺钱江西湖,如在襟带之间。
书院内有乐育堂、南宫舫、五云深处、春草池、凌虚阁、簪花阁、别有天、寻诗径、巢翠亭、螺泉、鹦鹉石、笔架峰、垂钓矶、校经亭、观澜楼、景徽堂、看潮台、听经岩等景观。至今,部分胜迹仍依稀可辨。“紫阳别墅”为清代杭州“西湖百景”之一,也是清代杭州“城中十景”之一。清代著名的西湖十八景“吴山大观”之“吴山十景”,其中“瑶台万玉”(通玄观竹)和“鹿过曲水”(通玄观鹿泉)都在紫阳书院内。清代诗人柴杰《西湖百咏》有《紫阳别墅》五律诗,描述书院风光和人文之盛:
连峰青嶂合,志向紫阳君。
飞阁临芳树,高窗度白云。
清襟蕴秀气,淳意发高文。
一一思乐育,儒风蔼典坟。
两浙都转运盐使高熊徵有《紫阳别墅十二咏》歌之:
《乐育堂》
登堂肃冠绅,前修缅矩 。俯仰尽君徒,吾岂忘吾乐。
《南宫舫》
不踏计然舟,来就萧然艇。一幅米家山,仿佛春帆影。
《五云深处》
矫首望三台,奎光映斗北。 身至五层,青云绕人足。
《别有天》
一径入青山,四面青无数。举头云汉律,别有桃源路。
《寻诗径》
行行不数武,诗思乍相亲。此径亦常有,来寻得几人。
《看潮台》
白水卷青天,不辨天与水。陆海接潘海, 洞原如此。
《巢翠亭》
夕阳明星角,飞翠映山拗。坐拥鸟皮儿,真同太古巢。
《螺泉》
群山若螺髻,勺水滴螺涎。先生正渴饮,红螺酌自便。
《鹦鹉石》
古人日晤语,舌本阴而腐。石果代人言,空山调鹦鹉。
《笔架峰》
飞梦绕三山,飘然天外落。醒来诗已成,宜把吟毫阁。
《垂钓矶》
左手把修纶,右手摊书卷。拈丝百尺长,会心不在远。
《簪花阁》
山阁玉兰开,恍疑坐玉署。看尔阁中人,簪花上林去。
(《两浙盐法志》)
1985年,吴山范围的名胜古迹,又被列为“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吴山天风”。时人戴盟有《吴山天风》诗云:
立足吴山顶上头,天风拂雨晚来秋。
钱塘涌潮声如吼,万壑生雷叶满楼。
紫阳书院旧址,系南宋“通玄观”所在地。至今在紫阳小学内,尚存有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通玄观造像”。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绍兴二十九年(1159),内侍刘敖,入道修真,结庵于此,(宋)高宗御书‘通玄’二字榜之,赐名能真。内有寿域楼、万玉轩、望鹤亭、谒斗坛、白鹤泉、鹿泉。”“观中修竹荫庭,赤日无暑。”故通玄观又名“通玄避暑”。
明代虞伯生有诗描写通玄观的旖旎景色:
仙坛遥接上真宫,楚越闽洋一望中。
南北高峰云杳霭,东西天目雨溟蒙。
金轮旋动仙音作,楼阁萦回复道通。
云鹤仙人无定迹,飙轮时转望三峰。
紫阳书院的对面,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临安城遗址之一的“南宋太庙遗址”。紫阳书院的左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和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感花岩诗刻”。紫阳书院的后面,是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石佛院造像”。这些胜迹,都是杭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紫阳书院学府胜景,风光明秀,山水宜人,气象无限,儒雅雍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其隽永的文化品味和不朽的人文精神,令人倾倒。漫步书院,那飘溢书香的石碑、匾额、楹联,使人陶醉。如今,当我们走进紫阳书院旧址庭园,见那历尽沧桑、饱受风霜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池,一物一景,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的陶冶之力。因此,这里确实是士子讲肄会文的理想地,读书养性的绝佳处。
为弘扬中国书院文化,继承和发扬紫阳书院的优良传统。2001年冬,趁校舍整修之际,特延请著名书法家刘江、吕国璋、朱关田、郭仲选等名家,为紫阳小学教学楼题额“景徽堂”、“凌虚阁”、“观澜楼”、“乐育堂”,以教育学生知国知乡、爱国爱校。
书 院 教 学
紫阳书院,岁延耆宿主讲席,朝稽夕改,日有课,月有程,一秉朱熹亲自制订的白鹿洞规则。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书院教育制度,包括办学宗旨、教学方式、院长和教师的选聘、经费来源、组织管理、图书收藏等,皆有明确规定。管理严格,是书院的又一特点。
紫阳书院的规章制度和对生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清朝乾隆年间,陈宏谋有《紫阳书院约言》:“一、学者之心思,日用则日出,不行札记,必致遗忘”。“一、凡晏游交际,不但有妨正业,亦且渐长浮夸”。“一、凡人之品望,由乎素养,偶有失足,物议随之,殊可畏惧。”并指出:“以上数条,粗立纲纪。若夫立志省身、居敬穷理、应事接物之惟寸阴是惜”(《中国书院史资料》)。此类约言,也作学观,内容包罗甚广,约略而言,则有三端。一是确立办学、讲会之宗旨,宣示书院教育的方针,为诸生树立鹄的,为同仁确立目标,意期立志高远,养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二是规定进德立品、修身养性的程序和方法,既多理性之分析与规劝,更重日用伦常规定的建立,言者谆谆,无非是想为学者提供更多至善达德的帮助。三是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方法,多为山长半生攀登书山,畅游学海经验的总结,出言肺腑,语凝心血,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反面的戒饬,皆得视作书院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此类学规,不仅当年奉为院规、校训,至今尚有高揭吟诵以警学子者,其影响既深且远。
又如清代康熙年间,张伯行的《紫阳书院示诸生》记载:“爰设紫阳书院,俾有志之士讲求正学,今四方向学者接踵而至,意亦转移风化之一机欤?余维:所以教导诸生者,不出经义、治事二者之外,惜乎安定遗规仅存大略,其中节目,不可尽考。今谨师其意而增益之,立为课程八则,具列于左,愿诸生遵守力行,潜修勿怠……”(《中国书院史资料》)。此类章程,不同于学规的远大追求,强调细密的做法和可操作性,内容多是山长的择聘、待遇、责任;生徒的甄别、录取、分级、考课,以及考课的日期、内容、奖罚;教材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课时安排;经费的筹措、管理与开支;图书的征集、整理、编目、借阅等等,皆是具体而硬性的规定,意在从各个方面去维系书院的正常运作。它是书院制度具体而生动的反映,体现其管理水平的高低。
紫阳书院的课艺也相当完备,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至光绪十八年(1892)间,刊行《浙江紫阳书院课艺》八集。据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巡抚叶赫崧骏作序的《紫阳书院课艺八集》中说:“今复裒已丑以来,课艺将拜八集,监院事者朱吟棣(文炳)许子社(郊),两广文援故事,索序于予,夫予所望于院中,生者岂能于结朱子外,更置一词哉,惟即朱子之教后世。”学生们读些什么书呢?从课艺目录内容来看,为儒家尊为经典的《十三经》之类,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和元曲等。
书院之制起于唐,所以名书院者,以其中多聚书,可供士子博览也。紫阳书院十分重视图书的搜集整理,汇印许多有学术价值的书籍,曾连续刻印《铁桥志书》二卷,《文嘻堂书集》三卷,《婺源山水记》二卷,都是清刻本中的善本,保存了不少古代文献。
紫阳书院和敷文书院、崇文书院性质相同,不特秀才可以考之,即未入学之童生,寄可应考肄业,名日童卷。紫阳书院院长,由官厅聘请翰林、进士或有名之文人主之。其下有监院,以司院事。院中多设斋舍,以供肄业者之寄宿。杭州本城人寄宿者虽少,而外府外县之寄宿者则多。凡本省之人,皆可来投考肄业而寄宿也。院长例须住校。生徒优秀者之奖赏,名日膏火。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考试之期。月考二次。初二日朔课,由抚、藩、臬、运四署轮流命题。仍为二文一诗,限一日一夜缴卷。十六日曰望课,由院长命题,两日缴卷。二月二日之朔课,名曰甄别。书院皆有一定的名额,而应考者多,必须有所淘汰。
考试等第高者曰超等,次日特等,再次曰一等。超等所得之膏火多,前十名优多,特等次之,一等则无膏火矣。朔课由官厅主考者,于超等前十名别有加赠,名曰加奖。其数远较膏火为多。
2001年9月,紫阳小学校史编写组徐守成和王旭华一行二人,到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古籍部,在图书馆资料库房里,查找有关紫阳书院资料,意外发现两帧紫阳书院童生和生员课试原卷。课卷,考课试卷纸。明清尤其是清代书院多行考课,每课发试卷纸。课试原卷存世不多,仅湖南图书馆馆藏清代岳麓书院的课试原卷外,浙江图书馆藏清代紫阳书院的课试原卷,弥足珍贵。紫阳书院童生徐履庄和生员王云卿之朔课、望课试卷,系土纸,淡黄色。卷长106厘米,阔26厘米,共九折。每卷皆有封页,上填生徒姓名、类别、等第名次,盖有“紫阳书院”监院印钤图记。考其“紫阳书院”的字与紫阳小学最近出土之石香炉的“紫阳书院”的四字楷书,竟完全相同。课试卷中有教席圈点和眉批、评语。封面上还刻印对考生的要求:遵奉盖喻,“割换卷面,涂改姓名”者,必须除名的图记。说明当时紫阳书院对考试制度的管理,是相当规范的。
紫 阳 师 生
书院院长,是古代书院的主持人,又称山长,也谓掌教、主讲,是主持教学工作的。紫阳书院,“适当都会之中,观江山之壮丽,足以壮其文澜,浸淫恣肆。”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书院重视“尊师重教”、“尊师爱生”。书院的教授多为“崇正学,黜异端,通高德厚,明体达用”的学者担任,受到学生的爱戴,百姓的尊敬。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紫阳书院历来的院长,大都是名士宿儒,学者名流。如雍正时的傅王露,为康熙已未进士第三人,授编修。是西湖古来今往第一书《西湖志》和《雍正浙江通志》的主编和总纂,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乾隆时的卢文弨,为清代著名校勘学家,仅据赵吉士《卢抱经先生手校本拾遗》所载,达210多种,所校勘、注释的经子诸书汇刻为《抱经堂丛书》。道光时的龚丽正,为清代著名文字家段玉裁之婿,著有《国语补注》;其子龚自珍,是近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著作宏富,他和林则徐、魏源等人共同开后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潮。他倡言改革,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清代著名数学家项名达,在几何、三角函数领域功力尤深。他的关于“割圜术率”的论述,已具有初步的微积分思想。论著颇丰,今仅存《下学庵句股六术及图解》一卷,另著《象数原始》,未成而卒。光绪时的夏同善,为翰林院编修,和内阁学士翁同和任毓庆宫授读。曾为“杨乃武、小白菜”一案平反。同治时的孙衣言,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之父,官至太仆寺卿,为翰林院编修,参与《宣宗实录》编纂,任国子监琉球官教习,是重振永嘉经世之学的巨子,著有《逊学斋文钞》十卷。
这些儒学泰斗,一代鸿儒,以书院作为传播学术观点的基地,对浙江学术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故紫阳书院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桃李遍江南。时人有诗赞曰:
文藻平分星斗光,英才萃处尽圭璋。
鹅湖鹿洞千秋帜,正学何人继紫阳。
(《西湖渔唱》)
江湖襟带紫阳山,山麓亭台别墅间。
乐得英才宏教育,远来多士共跻攀。
春风化雨陶成后,苏海韩湖指顾间。
更读晦翁题句在,观澜楼即圣贤关。
(《紫阳书院》)
紫阳祠内郁葱葱,秋祭齐严拜舞同。
常愿武林贤弟子,清修能继古人风。
(《紫阳秋祭》)
理学儒宗首紫阳,轩窗爽垲俯兰塘。
花阴不减鹅湖滟,草色犹今鹿洞香。
九考退休甘著述,千秋俎豆重胶庠。
我来底事生惆怅,为忆岿然崇道堂。
(《紫阳别墅》)
据孙延钊《浙江紫阳书院掌故徵存录》(温州图书馆稿本)关于“生徒名录”的记载,紫阳书院莘莘学子中优秀者,有“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的父亲,山阴(今绍兴)秋寿南,于同治十二年(1879),“肄业于杭州紫阳山东南麓之紫阳书院,受业于宿儒朱端甫(《秋瑾年谱》)”。秋南寿对秋瑾革命的一生,有较大的影响。定海黄以周,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曾在一些府县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曾执教江阴南菁书院。汪康年,钱塘(今杭州)人,甲午中日战争后,主张变法图强,参加上海强学会,与夏曾佑办《时务报》,约梁启超为主编,宣传变法,提出育人才、兴商务、讲武备,以及君主专制下“参用民权”等主张。
紫阳书院的学生究竟有多少?嘉庆八年(1803),浙江巡抚阮元《紫阳书院观澜楼记》有确切的数学记载,谓生徒有“三百二十八人”。同治六年(1867),山长孙衣言选刻课艺序说,“当时外郡学者,往来省垣,三书院(敷文、崇文、紫阳)学舍既不能容。紫阳在城内,尤为多士所辏,弦诵之声彻 市,夜则林樾镫火荧然;每朔望考校阅卷”,达“六七百篇”之多,它从侧面说明紫阳书院学生之众多。同治十二年(1873),山长沈墨庄选刻课艺三编序,称“紫阳为浙垣人文渊薮,士人肄业其中者,较蕺山(书院)倍之。”山阴蕺山书院是明末刘宗周所创浙江著名书院,而紫阳书院的学生,竟是蕺山书院的一倍。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在浙江四大书院中,紫阳书院的生徒最众,远胜其它三书院。敷文书院(今万松岭)两次毁于兵燹,重建后始终未能恢复旧观。加之地处城外,去听课的生童日少,屋宇渐次荒芜。光绪年间,在杭城葵巷东面(今杭七中地),另筑“敷文讲学之庐”,因场地所囿,规模不大。崇文书院(今西湖跨虹桥旁),由于城 隔越,诸生以往返为艰,肄业者少。西湖孤山照胆台之西的诂经精舍(今西湖美术馆),督学阮元聚诸士子于此辑《经籍纂诂》,所考者非八股试贴,而为经义、史学、词赋,应者廖廖,生员不多。
改 制 终 结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解体,一步步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教育领域是各类新式学堂渐渐兴起,逐步代替了儒学和书院,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最终被废除。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从此开始。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将各州、县书院改办为学堂,兼习中学、西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后,省、府、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使书院由古代迈向近代、现代,得以贯通中国教育的血脉。
近代杭州最早的一所官办小学,就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二十八日(阴历),由太庙巷的紫阳书院院长王同,禀经杭州仁和县萧治辉详准,将紫阳书院改制为仁和县学堂(县属官立小学堂)。它比西湖金沙港之崇文书院改制的钱塘县学堂,还要早二个月。仁和县学堂经费由原书院款项拨充,每年六千二百元。王同为首任堂长,招生一百三十名,分成四等,四年毕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原在西湖金沙港的钱塘县学堂(前身是崇文书院),迁至太庙巷与仁和县学堂合并,成为仁钱县学堂。翌年(1906)正月,钱塘县学堂从中分出,至今惠民路附近的周公井民居,单独设立,更名为钱塘县高等小学堂。而仁和县学堂则改名为仁和县高等小学堂,经费同藩司统筹支配,每年约五千元。
从紫阳别墅的创建到紫阳书院的终结,共达199年之久,经历了从商办到官办的过程。书院是文明进步的古代文化遗产,在近二个世纪内,紫阳书院,翰墨飘香,桃李芬芳,为浙江培养了大批人才,造福于民。杭人受书院熏陶,感其恩德,在紫阳书院内树碑刻铭曰:
凤山之门,有墅翼然。枕山之麓,江带其前。清池涌地,古木参天。石门曲径,屹立盘旋。经之营之,以诵以弦。额题紫阳,志景前贤。匪辞是工,惟道之肩。日将月就,裁狂激猥。国之四民,士为首焉。型方善俗,风教所先。予实有心,往复勖哉后人,视此铭镌。
(《紫阳别墅碑记》)
中国的书院,兴于中唐,晚唐至五代已具雏型,鼎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结束于清末。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书院随着理学的兴盛而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介入而结束其历史使命。但它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原理,教学方法,办学措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文化来说,仍有所启迪,值得借鉴。




紫阳书院始建于南宋淳六年(1246年),至今有768年

 

 

 

紫阳书院位于徽州歙县,郡守韩补始zhidao建于南宋淳六年(1246年),初建在徽州府南门外紫阳山麓,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元代至元年间迁于南门内,延二年(1315年)又迁于南门外,后毁于兵。正德七年(1512年)郡守熊桂重修紫阳书院,并亲自主教.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别建书院于紫阳山中,从此,歙县有两个紫阳书院,讲学之风称盛一时.明末四毁书院,两书院门庭冷落.清代,康熙,乾隆先后御题"学达性天","道脉薪传"两匾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歙人曹文埴,鲍志道等于县学后朱文公祠建"古紫阳书院",重振讲学之风,桐城姚鼐曾讲学于此.咸丰,同治年间,两书院均遭兵毁.后筹工局拨款重修古紫阳书院,并改为校士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紫阳师范学堂设此.以后,书院旧址均办有学校.现存有"古紫阳书院"碑坊一方耸立在歙县中学后的一个高坡上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装潢与装修的区别在于什么? 装潢和装饰还有装修,分别是什么意思啊,有什么区别呢 装潢跟装修有什么区别 装修与装饰的区别是什么? 声名鹊起的“鹊”和门可罗雀的“雀”的区别是什么 寥寥无几 与 门可罗雀的区别 门可罗雀和门庭冷落有什么不同? 门可罗雀和门庭冷落的区别 队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队开头的成语接龙大全 关于队字的成语 队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琼林是什么意思? “幼学琼林”的“琼林” 什么意思,指什么,还有什么林? 琼林宴简单的讲是什么意思? 瑶树琼林照路人什么意思 茶马古道有多少年历史了﹖ 壮族有多少年历史了﹖ 湘子桥有多少年历史了﹖ 杭州紫阳小学的学校历史 自食其力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中自食其力的动物是什么 自食其力猜一动物是什么 什么动物是属于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泰字怎么组词 鄂组词,用鄂字怎么组词 用"泰"字怎么组词? “泰”字怎么组词? 什么重什么复的成语 “复”有什么成语? 成语什么什么复什么 一什么复什么成语 男朋友在别人面前总是对我特别凶,总搞得我特别尴尬,然后就让他... 男朋友心里只想着他自己好,和我说话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 不... 我男朋友很不主动,是我追他的,他在我面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 男朋友在我面前总是要高高在上的 “什么隙”四字的成语是什么? 怎么用缝隙的隙组四个字的词 小学生(隙)字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带影字的四个字成语,都有什么?? 什么穷无四字成语大全 穷字开头四字词语 穷开头的四字成语 "穷"字开头的四字词语,越多越好 众口砾金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意思? 积毁销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什么意思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什么意思? 众口铄金 白衣天使指什么 白衣天使是指医生还是护士?你怎么看他(她)? 、 白衣天使指的是医生还是护士? “白衣天使”是指医生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