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朱元璋的拜把兄弟:武典章,胡大海,汤和,邓愈,常遇春,郭英 。
下场:都被朱元璋杀死。
朱元璋从小是个农民,要过饭,当过和来尚,然后投军。后来乱石山上,他和武殿章,胡大海,汤和,邓玉,常遇春,郭英等六人结为兄弟,是为乱石山英雄七结义,从此走上了反抗元朝的起义之路,中间得到神机军师刘伯温的辅佐,并最终夺得天下,建立大明朝。
为了给孙子朱允文登基扫清障碍,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一把火,把跟他打天下的所有功臣,全部烧死。
扩展资料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自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百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
他对这些新科进度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对于那些受贿人员全部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真实的历史上没有此事。
演义中的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
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e5a48de588b67a64337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在真实的历史上,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1370年,朱元璋开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他封6人为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
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每一个人的生平在《明史》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例如:
徐达:病死。
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刘伯温:病死;
李善长:坐蓝玉案被杀;
李文忠:建国后病死;
邓愈:建国前病死;
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汤和:建国后病死。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
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杀死;
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
冯国用:死于军中;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沐英:病死;
蓝玉:建国后犯法而死
开国大臣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据查证,这个说法最早出现是在满清时期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而《英烈传》是满清当局在配合文字狱、改毁古书等文化灭绝措施而授意一些无耻文人篡改明朝人民群众歌颂朱元璋的话本小说《皇明英烈传》而成(“皇明”字头古书尽数被毁,今仅余残本),评书里为了扳倒前朝,加入了许多对朱元璋污蔑丑化的内容,“炮打庆功楼”就是其中内容之一。
在明朝原版《英烈传》里是没有这类内容的。
朱元璋的结义兄弟是:武殿章、胡大海、汤和、邓俞、常遇春、郭英。
历史上没有朱元璋炮轰庆功楼的事。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
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
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扩展资料:
结义兄弟6人介绍:
1、武殿章
武符,回族,字殿章,安徽凤阳人,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朱元璋帐下武将,身长九尺,文武双全,是远近闻名的赤马双钩神臂将。
2、胡大海
字通甫, 泗州虹县人,明初朱元璋手下军事将领。胡大海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元朝末年,从朱元璋 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将 杨完者打败,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等归降。任江南行省 参知政事。镇守浙江金华。
虽是文盲,但是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胡大海军纪严明,不妄杀人,不掠妇女。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命枢密院判事耿再成、参军胡大海率兵取处州。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部将蒋英邀请胡大海前往 八咏楼,视察 士卒演习,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马时,有苗将钟矮子跪于马前称“蒋英欲杀我!”
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蒋英以铁锤打死,次子胡关住同时被杀, 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后,杀死蒋英,血祭胡大海,并作文以祭。明朝建立后,特赠 光禄大夫,追封越国公,谥武庄。
3、汤和
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4、邓愈
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
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
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5、常遇春
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 凤阳府怀远县(今 安徽省 蚌埠市 怀远县)人。元末 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 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 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 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6、郭英
明初将领。濠州人。祖籍山东巨野,后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他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
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备受朱元璋恩宠,死于永乐元年(1403年)卒,追赠营国公,谥威襄。《三世家典》载郭英一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9生大小五百余战,总计擒斩获俘人马一十七万余,身被七十余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庆功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