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这句话不是这么zhidao说的,全文是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说不回用打仗而能迫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最好的作战方法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而次是讨伐敌军取胜,下策才是强攻城池 。 希望答能帮助你
意思是: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意思是:征服其内心使其心服口服是上策,攻击城池是下策。
此句出自《襄阳耆旧记》,原文节选如下:
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语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与强贼,彼知国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尽殄遗类,以除後患,旣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讨伐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参军马谡 对诸葛亮说:南中诸族恃险不服,屡征屡反,最好的办法是以“心战为上”,只有征服其心才能确 保长治久安。
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31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
扩展资料:
《襄阳耆旧记》五卷(习凿齿撰),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襄阳耆旧记》又作《襄阳记》,《唐志》作《耆旧传》,《宋志》作《记》;
《郡斋读书后志》曰“记五卷。前载襄阳人物,中载山川城邑,后载牧守。观其记录丛杂,非传体也,名当从《隋志》。”愚案《续汉·郡国志注》,蔡阳有松子亭,下有神陂,引《襄阳耆旧传》;《文选·南都赋注》同引之,则称《耆旧记》。
刘昭生处梁代,其所见在《隋志》前,则知称《传》之名其来已久。《三国志注》多省文,称《襄阳记》(《水经注》、《后汉书注》亦同省文),其载董恢教费袆对孙权语,臣松之案:《汉晋春秋》所载,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
战国时有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
据演义叙述,诸葛亮率军南征之初,马谡奉后主之命,携酒帛前来劳军。公务完毕之后,诸葛亮把他留在帐中,请他对这次“征南”“赐教”。马谡回答道:“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63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是矣。”马谡的一席话,正好说到诸葛亮的心坎里。诸葛亮感慨说:“幼常 (马谡字)足知吾肺腑也!”在以后的实践中,诸葛亮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谋略,对孟获七擒七纵,创造了攻心为上的千古绝作,终于使孟获感激涕零,发誓 “子子孙孙”永不再反,为诸葛亮挥师北上,奠定了巩固的后方。
在这里,尽管马谡的“攻心为上”是针对开发西南的特殊作战背景提出的,但与刘备、诸葛亮的一贯政治见解和策略相一致。刘备非常注意收买人心。他在许多场合,把自己装扮成“爱民惜物”的“忠厚长者”,一位仁德圣明的君主。他刚刚就位新野牧,就造福于民,赢得新野百姓一片讴歌。他一到西川,便“广施恩惠,以收民心”。他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关、张,而能被曹操称作和自己并驾齐躯的“天下英雄”,被周瑜、鲁肃看成是不好对付的“枭雄”,在你争我夺的乱世中平步崛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马谡的议论,刘备的所为,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治国、治军、制胜思想的精华。古人云:“得人心者王”,《孙子兵法》中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注意民心的向背,赢得民心,治国则可长治久安,治军则可令兵效命,制胜则可实现“兵不顿可利可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标。“上兵伐谋”,这里的“谋”是多方面的,其中谋得人心,则是伐谋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