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这是庄子百看到不老松(龙舌兰科,叫“小花龙血树”)说的,反映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这种树度不挺拔,所以不是栋梁之材,不能被问制成家具,因此而答得以保全,免遭被樵夫砍伐的命运。但其实这种树还是有其他用处的。人也一样,内不要总想着做最顶尖的容人才,反而能成就自己的成绩。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
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
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扩展资料:
《山木》运用寓言说理,以形象直接说理。以诡奇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本篇体现了省e68a84e8a2ad7a64332落厂的人生哲学,虚构了逃避现实的理想境界,指出顺应自然之道,寻求虚己避害的处世方法,达到天与人同一的境界。
文中写庄子入山,见不成材之木得终天年,无用却能保全;宿于故人家,见鹅不能鸣因而被杀,得出要在材与不材间自处的设想。进而指出,这样也不能免累,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
最好的方法是“乘道德而浮游”,“与时俱化”,“物物而不物于物”,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这不仅是追求逃避现实的虚无境界,更是追求顺应万物自然的自由境界。
庄子认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是生存之道。而人类社会的万物之情、人伦之传是有成就有毁,成必转为,廉洁则必遭非议,无能则会受到侮辱,不应该偏执于其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庄子·山木
树因为不能长成大树而能长久的活下去,不被砍伐。人因为没有什么作为而成就作为。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山木》。
原文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来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翻译
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扩展资料:
赏析
本篇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源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精神仍是虚己、无为。
这是第一部分,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鸣因而被杀,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这一部分对于揭示篇文题旨最为重要。
作者简介
庄子(前369-前286),华夏族,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zhidao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