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赵括从百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度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知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道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专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属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鲁国zhidao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内(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容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恶分为十六种。“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其中“是非”中提到了孔子的善恶观: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7a64e4b893e5b19e366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孔子的这番话说得很高明。鲁国当时穷人多,所以大多被卖到他国为奴。为了挽救这些人的命运,鲁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谁花钱把这些人赎回来,政府便给予奖励。子贡赎了人,却不领受奖励。孔子居然不称赞他的品德,反而责备他。
这番批评子贡的话引人深思。
孔子的大致意思是:圣人的行为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和百姓的风俗习惯,这是圣人的身教影响作用所致。因此,圣人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要给百姓起一个榜样的作用,(让百姓可以效仿),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道德感。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子贡)你这样赎人而不领奖励的行为,容易(从道德上给百姓施加影响) 让百姓接受“领取奖励就是不廉洁的行为”的理念,今后还有什么人敢做赎人的事情?并预言,如果这样,以后鲁国愿意赎人的人会越来越少了
接下来一段说的是子路。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救了人,却也接受了答谢的报酬。这不仅不是见义勇为,弄不好还会担上为寻求报酬而救人不是真的救人的恶名。然而,孔子却高兴。难道是孔老夫子老眼昏花脑神经错乱了?
孔子随后就说出了他高兴的原因: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这同样是圣人对于移风易俗的示范作用。
后面的一段点评的更加精辟。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在平常人的眼中看来,就个人品行而言,当然是子贡做了好事不要报酬更胜一筹,他的德行和善举也更名正言顺。然而后面的三个“不论”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读之如醍醐灌顶。
我们不是圣人,更未入佛境!但我们应该逐渐学会用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清是非善恶,且把真善之论落实于生活!!!这便是学习佛法的意义!否则,我们就很难逃脱那些看是必然的恶性循环而自食恶果。
这句话来自于子zd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子路救了溺水者,溺水者送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很高兴,说:“今后人们一定勇于救溺水者。”子贡在其它诸侯内国赎回了作奴隶的鲁国人,国家要给他钱,子贡土豪,拒绝了,孔子很生气,说的就是这句“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贡如果接受了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他的行为;而子贡不肯拿回应得的钱,看似大方,却逼得其他去赎奴隶的人也不能要,不然就显得小气。容这个故事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