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儒家治国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儒家治国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儒家治国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儒家治国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6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二:“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三:“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8]

总结: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儒教强调“先王之道”,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37]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zd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尊王攘夷。以「正名」、「民无信不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总纲。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把人道还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为大”,“人道敏政”,人道的法则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敬天忠君是儒教的根本原则,再配合着大一统的天下模式,任用贤能的用人主张,德治与教化的治民方案,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


一、制民恒产,鼓励农桑,足食足兵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保持富强,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土地广大,二是人口众多,三要有足够的可耕土地。地广则资源充足;人众则劳力富足;耕地足则可望粮食充裕。然而具备以上条件,国家仍未必富强,关键还要看政治状况。故《论语》写道:“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要有足够的粮食,能养活人民;要有足够的兵力,能保卫社稷,还要政府在民众中享有深厚的信誉,有强固的凝聚力。孔子说,可以“去食”,可以“去兵”,却不可失去“信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国家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继续存在。如何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易传》指出:一要靠“仁”,二要靠“财”。“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君主要守住王位,须行仁政,爱护人民,要增强人民对国家的凝聚力,须有充足财物足以养活人民,使人民生活无忧。

  孟子提出施行仁政,首须“制民恒产”。他说:人民有了恒产,才有“恒心”,“苟无恒产,因无恒心,则放僻邪侈,无不为己”。有恒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固守家园。否则必将胡作非为,扰乱社会。为此,《孟子》规划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以农立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一家一户是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孟子 规划的蓝图,正好满足八口之家的农业小家庭的生产、生活需要,做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其中重要的环节,在于朝庭不可任意征调劳力去从事劳役或兵役,以免妨害农事活动。此外,还要认真注意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愁贫穷,而愁财富分配不均;不愁人口少,而愁社会不安定。因为“均无贫,和不寡,安无倾”。如果财富分配均平,就不怕贫穷;社会和谐;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不愁有倾覆的危险。财富分配不均,从来就是封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人民生产的财物,被统治阶级剥削,而饥寒交迫,往往挺而走险。《易传》指出,为了安定社会,必须:“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在财政上要量入为出,有制度加以节制,既要保证政府的正常开支而不伤财,又能保证人民正常生活不至害民。

  先哲在治国理财方面的基本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安定人民生活,的确发挥指导作用,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不少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儒家提倡的这些正当主张,往往并不认真执行,任凭土地兼并之风盛行,使农民丧失恒产;重税重赋,剥削农民,使其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大兴土木,违害农时,伤财害民无所不为,迫使农民挺而走险。昏君当政,农桑荒废,仓库空虚,既不足食,更难足兵,亡国之祸,难以避免。

  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安定社会
  儒家治国方略,首重为政以德。《论语》写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以德治国,让人民心悦诚服。君主象北斗星,稳居中央,臣民若众星宿环绕它旋转。孔子曾将“齐之以刑”与“齐之以礼”加以比较,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光凭行政手段主导政治,靠刑罚惩治人民,则人民会苟免犯罪,却不认识犯罪可耻;凭道德引导人民,用礼仪教化他们,人民不但知道廉耻,并能自觉纠正错误。儒家治国靠道德教化,启发人民自觉遵守礼法,是其重大特征,同法家一味强调法制的威力大有区别。孔子主张礼乐教化同刑罚惩治相互补充,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如不施行礼乐以教化人民,引导他们从善,全凭刑罚去矫治社会难以恰当;刑罚执行不当,百姓会善恶不分,无所措手足,社会怎能安定和谐?儒家所说的德和礼,都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一套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其核心内容是讲究孝道,即从“齐家”做起,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故《论语》指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本属家庭伦理,儒家主张道德教育应从家庭做起。家庭道德教育好,就不会犯上;在家不会犯上,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孟子发展孔子思想,提出“五伦”观念。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不止注重家庭伦理,做到父慈子孝维系骨肉之亲;夫妻和睦相处,保持内外之别;老少之间能尊老爱幼,有尊卑次序;进而扩展到社会,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如此,整个社会才能保持和谐安定。孔子强调道德教育,同文化知识教育相比较,道德教育必须放在首要地位,他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做事要谨慎小心,说话要诚实守信,对大众要有仁爱之心,平时要同有仁德的人亲近;在养成良好道德质量后,再有精力就用以学习《礼》、《乐》、《诗》、《书》等基本文化知识。其所以如此,是由于道德质量的培养关系如何做人的问题。要从小抓起,一举一动时刻不可放松。文化知识的培养,是长期任务,可多可少、可早可晚,不必要求过急。不难看出,儒家为了安定社会,建立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从家庭教育抓起,对人要从年轻时抓起,要花大力抓道德思想教育,更不能只重刑罚手段而忽视道德教化。儒家的这些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当然,封建统治者并没有因为强调以德治国就忽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相反,往往是采取阳儒阴法的手段,以仁义道德欺骗人民,而骨子里采取严刑峻罚镇压人民的反抗。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作用存在二重性。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为了反对封建制度,必须集中力量反对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学。

  三、顺天应人,革故鼎新,调整制度
  从历史上看,任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都不可能长期合理,永不改变。儒家治国方略,强调革故鼎新,因时变法。《易传》指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制度同样会发生变革,商汤王领导人民推翻夏桀的统治,周武王领导人民推翻商纣的统治,这是社会“革命”,即革除旧统治所奉行的“天命”。对于这种“革命”行为,《易传》提出两个基本准则:一要“顺乎天”,即顺从历史潮流;二要“应乎人”,即适应人民意愿。这两个原则是总结历史经验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具有永久魅力。《易传》更指出,任何改革措施,要掌握好恰当时机,切不可鲁莽从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法令,当禁止就加以禁止,不要拖泥带水;该推行的新制度新法令,当雷厉风行加以推行,不可畏首畏尾,迟疑不决。一动一静,或行或止,不失时机,才有光明前途。《易传》明确宣示,《周易》是一部主张变革的书。写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当及时变革,变革乃能亨通,亨通的事物才能久长。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儒家所说的变革,并非对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只不过是对旧制度作某些局部改变,无非是着眼于抑制豪强兼并势力,上以强化中央集权,防止社会分裂;下以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防止社会动乱。为了能及时革故鼎新,儒家十分注重居安思危,强调树立忧患意识。《易传》写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警示执政者千万不要粗心大意,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特别在变革之时,要对主客观形势作充分估计,作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四、居宽尚和,保持社会和谐
  封建社会本是一个矛盾百出很不和谐的社会。儒家治国理念十分注重提倡宽容精神,保持社会和谐。《论语》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孔子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坚持宽恕之道,能将心比心,自己不愿做的事,或不愿面对的境况,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孔子进一步指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业,也要帮助别人立业;自己想要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发达。凡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己关系才会和谐。孟子同样主张推己及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又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在同一村落里的人,平日出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相互帮助;有了疾病,互相照顾,这样百姓之间自然亲爱和睦。总之,处世为人当“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一个社会人人处事宽容,行为友爱,这就是儒家理想的社会生活准则。宽容精神足以促进人己关系的和谐;扩而大之,足以保持学派之间,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易传》提出的原则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种原则实施到文化领域,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儒、道、法等学派,多元并存,相互涵摄,共同繁荣的局面;实施于宗教界,促成中华大地儒家、道教、佛教形成三教并存和谐融洽的形势。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各显其能;乃至在同一庙宇,存在各派神像一体供奉的现象。三教合一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想象;在中国人心目中,认为理所当然。这正是在儒家“居宽尚和”治国理念下造成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固力的重要原因。德国首都柏林的得月园中孔子像前,镌刻着八个大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孔子提出的这一口号,保持着普适性,具有永恒魅力,足以成为当今世界和平人民的共识。

  五、举贤任能、端正吏治
  儒家坚持以德治国,而良好的道德情操,固然应当体现在广大人群之中,形成社会风尚;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各级政府的官吏身上,发挥表率作用。德治说到底当体现于人治。在中国封建社会,人治作用尤为突出,故有“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的说法。官吏清正廉洁,能体察民间疾苦,执政为民,乃有德政;官吏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政治必然昏败。故选贤任能,端正吏治,成为治国理财的关键措施。儒家强调齐家治国当以修身为本。对于政府官吏,修身的要求更加严格。
  首先,要树立“民本”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人民流亡他国,缺乏劳力和兵力,耕战无法进行,则社稷不保,君主亦无以自存。君主昏庸,臣僚贪腐,人民必陷入水火之中,君主亦难保其宝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聪明的统治者不难明白这个道理,故要求官吏树立“民本”思想。《礼记·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要想人民拥护,首先君主和臣僚要有德。故《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能否彰显光明的德性,能否亲民,并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乃是举贤任能首要考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3察的条件。

  其次,端正思想作风。政府官吏经常接触下层民众,政府的正常指令、措施,须靠他们去传达贯彻,他们是否有良好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极端重要。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正”就是为人正直,不偏不党;处事公正,不殉私情;光明正大,透明透亮。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府官员遇事能够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工作作风。《易传》说得好:“说(悦)以先民,民忘其劳;说(悦)以犯难,民忘其死。”领导者心甘情愿带头工作,人民会不辞劳苦跟着拼命干;领导者不惧危难冲锋在前,士卒也会舍生忘死拼命向前。作为官吏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独断专横,听不进不同意见。孔子 主张坚持“四勿”,杜绝四种思想作风:“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即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主观武断。克服此种毛病就须多作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深入思考,多谋善断,树立良好思想作风。儒家尤其要求官吏不可结党营私。封建社会屡次发生朋党之争,成为最难防治的社会弊端,危害性极为深远。孔子的警示,恰中要害:“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说正人君子能广泛团结群众而不私结党羽、朋比为奸;小人相反,总爱亲近少数人,而不愿团结多数人合衷共事。更有甚者,有的官吏听不进下属的不同意见,听到反对意见,就对之进行打击报复。能如唐太宗那样善于纳谏的君主真似凤毛麟角。荀子曾经指出,“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君主能以宽厚心怀纳谏,臣僚才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匡正君主的缺失。臣僚上下级之间才能上行下效,敢于坚持不同意见,齐心协力搞好政治事务,造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次,不断提高官吏的思想文化素质。儒家推行“内圣外王”之道,十分重视德治,对于政府各级官吏的思想文化素质要求相当严格。《中庸》提出的要求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要广博地学习,审慎的询问,谨慎地思虑,明晰地辨别,笃实地履行。具体地说,要求广博地学习《礼》、《乐》、《诗》、《书》、《易》等文化典籍;审慎地询问事件的原委或民间疾苦;谨慎地思虑执行的政策是否顺应民情;明晰地辨析政策措施是否恰当;切实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而不玩忽职守。孔子亦曾提出五字要求:“恭、宽、信、敏、惠”。他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说一个为官的人,态度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护;讲究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办事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施行恩惠就能更好地指挥别人。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成为仁者?孔子告诉他:能“尊五美”,才算仁者。所谓“五美”,即五种做人的美德。孔子提出的“五美”就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进一步解释道:顺着百姓可以得利的方面引导他们去获利,就是民得其惠而于己不费;依百姓可以服劳役的时间征调他们服劳役,就可劳而不怨;自己想成就仁政而获得仁德,就是满足自己愿望而人不以为贪;无论人多人少,大事小事,都不敢怠慢,就是行为庄重而不骄傲;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使人敬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孟子还指出:志士仁人必须心情宽广,接近百性,同人民共忧乐。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正是这种忧怀天下的心胸,造就了历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数志士仁人,使中华民族忧国精神永放光辉。

  儒家治国安邦理念,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深入人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经世良才,促成祖国不断繁荣昌盛,虽屡遭 天灾人祸,依然重整乾坤,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孟子当年设想:“若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者皆欲出于王之途。”这一理想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有如此理想同没有这种理想是大不相同的。没有理想的民族,不可能“发政施仁”,制民恒产以足食足兵,导之以德而安定社会,顺天应人以革故鼎新,居宽尚和以和谐社会,举贤任能以端正吏治。儒家制定的治国方略,经世理念,哺育了中华民族无数有志之士,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屡经苦难而百折不挠。当今的中国,尽管非常古老,却又充满活力,正进行复兴中华的伟大实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正如著名国际友人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先生所赞叹的:“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没有先前的儒家学说,这种实验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如果没有这个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中国现在的经济繁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儒家学说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首肯:“反本开新”的新儒学大受青睐,绝非偶然。儒家治国理念值得深入研究,承继这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足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借鉴。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带有梵字的诗词 买虎三径 愁猿四禅 如何解释?指哪个人物呢?还是指哪种动物? 谁能帮我解释这首诗,越长细越好,非常感谢啊!   游悟真寺(... 谁能帮我用文字解释以下这首诗 越全面越好,非常感谢!   游... 有的放矢是什么意思?? “有的放矢”是什么意思? 有的放矢是什么意思 有的放矢什么意思? 乘虚而入的生肖 二师弟终于成为妇女之手打一生肖 091期:猜字谜:一:眼花缭乱.二:放手一搏.打一生肖 郐字在姓氏中怎么发音? “求”在姓氏中怎么读 百家姓的准确读音? 贠在姓氏中怎么读? 书香门第的香是什么意思? 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两个书香意思不一样书香门第指... 书香门第的书香是指什么 书香门第的意思是什么 鲁迅身上有种什么的气质 他面对黑恶势力 鲁迅身上有种什么样的气质,他面对黑恶势力怎么样? 鲁迅身上有种什么气质 鲁迅身上有种什么样的气质 儒家治国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儒家的主要治国思想是什么? 儒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儒家治国根本理念到底是什么? 规划和城市规划有什么区别 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别 旧城区改造与棚户区改造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更难进行,为什么? 棚户区改造和老城区改造有什么区别 急用一些“廉洁理念和反腐倡廉格言警句” 清朝 康熙 雍正 乾隆 这三位皇帝那位是为康乾盛世做出巨大贡... 廉政格言 谁有廉洁的故事,标语,对联等等,对廉洁有关的 活蹦乱跳 近义词 “活蹦乱跳”近义词有哪些? 活蹦乱跳(含有近义词) 活蹦乱跳的近义词还有哪些?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什么意思,通俗一点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什么意思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什么意思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是什么意思? 关于孝顺的四字词语 带有似字的四字词语 带有“桃”字的的四字词语 求关于孝的四字成语 信可乐也的翻译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翻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