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知》
哀矜 :哀怜;怜悯
【原文】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道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评回析】曾子同情犯罪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具备朴素的人道关怀的精神,只是不能以执政者无道为理由而答藐视对法律的尊严。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的意思:你如果可以清楚知道他们的情况,就应当百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原文:
《论语·子张》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度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去做典狱官,阳肤就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迷失了正道,时间久了百姓就会离心离德了。你如果可以清楚问知道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扩展资料:
1、《论语·子张》共计25章,本篇中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2、《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答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内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容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张
百度百科-论语
古意百:指统治者如若能够体察百姓生活的事情,就不要瞧不起他们,应该对其常怀怜悯之心。
今意: 若体会到他人对己的善意,应心怀感激之心,怜惜这份情感。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度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谓法官若审出罪犯实情,应怀哀怜之心,切知莫自鸣得意。后泛指对人的不幸遭遇须同情体恤。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扩展资料:
用法示例:
《书·吕刑》:“皇帝哀道矜庶戮之不辜。” 晋 傅玄《傅子·法刑》:“司专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哀矜之心至也。” 唐 皎然《陪颜使君饯宣谕萧常侍》诗:“昏垫宸心及,哀矜诏命敷。” 明 宋濂《进属大明律表》:“由是仰见陛下仁民爱物之心,与 虞 夏 帝王同一哀矜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哀矜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