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饥火烧肠:饥不可忍,如火烧肚肠.形容饥饿不堪,难以忍受.
2、饥肠辘辘: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3、饥冻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
形容饥饿的四字成语有饥不择食、饥肠辘辘、饥寒交迫、饥火烧肠、饥焰中烧、风餐露宿、风卷残云。
1、饥不择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jī bù zé shí,释义:指如果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不管什么都吃。
老舍《文博士》一三:“她既是这么个女子,就无怪乎她好像饥不择食似的,这么急于交个有博士学位的男朋友。”
2、饥肠辘辘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cháng lù lù,饥肠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意指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高阳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6《玉座珠帘》上册:这时已错了传膳的时刻,都是天色微明吃的早饭,至此无不饥肠辘辘。
3、饥寒交迫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ī hán jiāo pò,意思是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
4、饥火烧肠,读音jī huǒ shāo cháng,汉语成语,形容饥饿不堪,难以忍受。
唐·白居易《旱热二首》:“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
译文:年轻人不能耐饿,饥饿像火烧他的肠子。
5、饥焰中烧,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jī yàn zhōng shāo,形容饥饿难忍。
清·王韬《淞隐漫录·王蟾香》:“日既暮,枵腹独行衢市间,饥焰中烧,无所为计。”
译文:天色已晚,饿着肚子独自行走街道之间,饥焰中烧,没有办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饥焰中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饥火烧肠
1.饿殍遍野 [ è piǎo biàn yě ]
解释: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示例: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殍遍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2.挨冻受饿 [ ái dòng shòu è ]
解释:指无衣无食的穷困境况。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至挨冻受饿。”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饿虎攒羊 [ è hǔ zǎn yáng ]
解释:攒:向一个目标簇拥。像饥饿的老虎向羊簇拥过去一样。形容动作而猛烈。,攒:赶。饥饿的老虎追赶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4.忍饥受饿 [ rěn jī shòu è ]
解释: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出自: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
示例:今日是荒年饥年,亏杀你独自支吾。终不然我自温饱,教你~。
◎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
5.饿虎饥鹰 [ è hǔ jī yīng ]
解释:比喻凶残贪婪。
出自:《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示例:衙门里的人,一个个是饿虎饥鹰,不叫他们敲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4诈百姓,敲诈哪个呢?
◎清·李宝嘉《活地狱·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