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即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苏氏父子。由于他们在古文创作上的杰出成就,明嘉靖间古文家唐顺之编《文编》一书,专门选录八家的作品;与唐顺之同属“唐宋派”的古文家茅坤,又在《文编》的基础上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风行海内,“唐宋八大家”的名称遂由此产生。
以上所说的“古文”,是相对于唐宋之际盛行的“今文”或“时文”(即骈文)而来的。韩愈曾说他“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三代两汉”之文就是“古文”,是唐宋古文家心仪的写作模范文本。文学史上,将唐宋两代古文家写作“古文”以取代骈文的这个创作思潮,称为“古文运动”。
“古文”和“骈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两种文体。“古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散行之文,通晓流畅,没有种种形式上的束缚;“骈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到魏晋之际的一个变化——通体对偶而且讲究声律。骈文的兴起,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形式上唯美化的一个趋势,唐宋古文家创作古文,反对骈文,也是一种文学审美发展变化的一个趋势。此涨彼消,兴衰替代,其间还包含有社会的、哲学的原因,但主要是两种文体的因革变化。
先秦至汉魏的散文,其文体都是散行的,句子长短伸缩变化,大体保持口头语言的随意性、灵活性的风貌。魏晋之际,通体讲究对偶的文章逐渐形成,到齐梁间,受声律说的影响,文章不但通体对偶,还讲求四声的交错搭配,这就是骈文。自齐梁至唐,骈文盛行,几乎一切公私文翰,甚至学术文章都骈化了。
骈文的对偶和声律的美,反映了古代作家在散文形式美上的一种追求,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骈文作家和声情兼美的作品。但是,骈文的弊端也很多,主要是它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由此导致的内容与形式的脱离,不但远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5离了社会人生,也远离了作家的真情实感。另外,因为对偶和声韵的追求,骈文的语言也难免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于是,一批有识见的作家开始倡古文、反骈文,其中以中唐时的韩愈和柳宗元成就最大。
韩愈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古文理论的完整而明晰。他说“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把古文写作与儒学、道德、政治和教化联系起来,以纠正骈文写作的远离社会人生。表面上看,“修辞明道”相对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的自觉是个倒退,其实不尽然,因为当中唐之际,藩镇林立,佛道盛行,社会的弊病很多,要让文学与社会脱离是不现实的。另外,韩愈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口号,也就是说,“修辞明道”的实质,不但要将古文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还要言之有物,使散文成为抒发个人或群体生活困顿、悲哀、感愤的工具,“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同上)。在散文语言的除旧创新上,韩愈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为了追求语言的创新,他有时到了“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同上)的痴迷程度。
韩愈的又一贡献即在于他的创作实践。他写了大量优美晓畅的古文,在前代优秀散文之后,为后世读者树立了良好的揣摩学习的样板。韩愈的散文,多属应用文,但他尽可能将这些非文学的实用文写得富于文学性,诸如书启、墓志、记、序、哀祭……,他都尽可能写得有气势,有创新,有真情实感,为了增强古文的可读性,他常常把史传文学、传奇小说的叙事、描写功能移入古文中,使实用文体具有抒情之美、叙事描写之美,饶有“纯文学之情趣风神”(钱穆语)。至于在语言方面的创造生新,则更是不胜枚举了。
由此可见,韩愈排在八大家之首,并不是因为唐在宋之首,而在于上面所产述的他为唐宋古文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唐宋八大家也叫做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是“古文运动”抄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得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百集》。
扩展资料:
韩愈是唐代度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问古文章四大家”。
此外,由他提出的“文道合一”、答“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宋八大家
唐宋zhidao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内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容文学的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扩展资料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很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7a64e78988e69d83334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宋八大家